Loading

教師實戰Q&A-家長篇 老師護生/身寶典

Q11:如果有家長質疑學校不應該上同志教育,該如何回答?

性別平等教育法中,明定國民中小學應將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課程,而同志教育為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本來就應該實施。

若學校不教同志教育,在這種資訊流通的時代,孩子很可能透過其他管道接收錯誤訊息,反而更令人擔心。而且,若孩子沒上過同志教育,可能會因為不理解而歧視,甚至去霸凌其他孩子而成為加害者。這些都是老師和家長們所不樂見的狀況。

Q12:家長真的可以選擇讓孩子不上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嗎?

性別平等教育是依據國家法律及教育政策在校園中實施,老師有依法教授性平教育的職責,沒有依家長個人反對意見而不教的義務。就如同家長不能因為孩子不喜歡英文、數學等科目而要求老師不能依照課程進度上課。

無論國內法或國外法,家長沒有全權決定子女是否接受國家教育內容的權利。《兩公約》雖然明定家長有為未成年子女選擇學校的權利,以及不同意公立課程的自由,但家長的教育選擇權並非毫無限制。依據《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13條第3項及第4項規定,家長教育選擇權之行使範圍仍須符合國家所規定或認可最低教育標準之非公立學校。因此,當家長行使子女的教育選擇權時,應以「兒童最佳利益」為本,並立基於保障人權、自由、反歧視,且不能提供低於公立教育標準的內容。

Q13:家長可以因為宗教信仰,而不讓孩子上性別平等教育的某些內容嗎?

性別平等教育是國家義務教育的一部份,明訂在法律及國家課程中。

我們可以理解宗教信仰對於家庭的意義,但現在的性別平等教育是涵納多元的教育。若家庭的宗教強調守貞,那屬於個人價值,當然可以遵守,但還是需要讓孩子認識這個世界還有很多其他的價值觀。孩子依舊可以選擇守貞,但他也會是個心胸寬大、接納多元觀點的公民。

老師在校園進行同志教育一直都有法源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兒童權利公約》(CRC)、《終止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以及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都支持學校進行同志教育。

Q14:有家長擔心孩子上了同志教育就會變成同志,該怎麼回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別氣質、性別認同以及性取向,當孩子對這些真實存在的特質感到疑惑、好奇,甚至因此在生活上碰上難題的時候,難道我們能不教嗎?現在的校園裡,我們不時仍可聽到學生使用「娘娘腔」或「娘砲」等字眼來形容或攻擊某些氣質陰柔的男學生,既然這是發生在校園裡的日常現象,我們怎能不跟學生討論?

學生終究會從學校畢業,進入社會,面對各形各色的不同團體或個人,同志教育是孩子認識社會現象的一環,對於許多孩子來說,也可能是能夠肯認她/他們生命的重要機會。因此,這不是「能不能教」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中,真的有學生因為害怕被霸凌、被取笑,在學校一整天不敢去廁所,不敢談論自己的生活。如果這樣的孩子是存在的、這些恐懼是他們的生命經驗,那怎麼能不談同志教育呢?

擔心孩子「變成同志」,這個說法隱含了「同志是不好」的價值觀,也呈現了對同志的不理解與偏見。這樣的偏見一方面容易掩蓋與助長對同志的不平等對待,也會加深同志族群的焦慮不安。這正是為什麼性別平等教育需要教導所有學生同志教育,以學習尊重差異、減少傷害的原因。

Q15:如果家長問:真的沒有孩子因為上了同志教育而變成同志嗎,要如何回答?

變成同志似乎是個魔咒,好像孩子只要接觸到同志教育,就會「被變成」同志。然而,要一個人從只喜歡異性,轉變成只喜歡同性或想要變性,這並不容易。

當孩子接受同志教育,他們可能會因此對同志比較認識和了解,而開始尊重不同性傾向的人,這會讓整個社會環境對同志更加友善。如果你的孩子受到同性吸引或想要變性,不太可能是因為同志教育所造成。但落實同志教育,會讓這樣的孩子過得更真實沒有秘密,更自在沒有傷害。

Q16:「反性別平等」是不是多元聲音的一種?

多元文化社會中所謂的多元,從來都不是拼湊紛雜觀點再讓它們較勁廝殺。

多元指的是挑戰各種形式的歧視,分析壓迫和權力關係,培養多元文化識能,提倡社會正義的民主素養。因此,當「反性別平等」的觀點是漠視性別間的權力關係,甚至歧視與壓迫多元性別族群時,它如何作為推進社會朝向開放與包容的多元觀點之一呢?

所以,「反性別平等」不但不是多元聲音的一種,它還應該是多元價值的社會裡應該避免的論調!

想看更多教師實戰Q&A嗎?

Report Abuse

If you feel that this video content violates the Adobe Terms of Use, you may report this content by filling out this quick form.

To report a Copyright Violation, please follow Section 17 in the Terms of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