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 Static Version
Loading

同志教育大哉問 老師護生/身寶典

這些是同志教育最常被問到的三個問題

同志教育是什麼?

同志教育是什麼?

同志教育旨在認識各種性傾向、性別認同與性別特質,從接納自我出發,了解同志的社會處境,進而尊重同志,並建立性別友善的社會。
認識同志
認識性傾向、性別特質、性別認同
了解同志處境、接納自我與他人、反思異性戀中心、尊重差異與多元、防範歧視與霸凌
同志教育在哪裡?

同志教育在哪裡?

國民教育階段認識同志及多元性別的課程,可以在國中的「綜合活動」、「健康與體育」、「社會」教科書中看到。

課綱依據:

●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性別平等教育課綱:「1-3-3 認識多元的性取向」和「1-4-3 尊重多元的性取向」

●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學習主題:「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與性別認同多樣性的尊重」和「性別角色的突破與性別歧視的消除」。

國中小學同志教育不適齡嗎?

國中小學同志教育不適齡嗎?

同志教育不但適齡,也符合學生的發展。

「老師,他罵我是『同性戀』!」

「有人在搞gay!」是孩子們在下課時最常出現的對話之一。有些人聽到會跟著嘲諷,有些人的臉色會很難看。孩子們隱約覺得這些詞是「不好的」,若進一步問「搞gay」或「同性戀」是什麼意思,他們不是面面相覷,就是解釋不出所以然。

其實生活中到處都是同志教育。當孩子說別人在「搞gay」或用「同性戀」罵人時,便是跟他們聊聊同志教育的最佳時機,讓孩子明白世界上有很多不一樣的人。同志教育不會把孩子變成同志。

當我們誠懇地和小孩談這些議題,而不是以年齡為由將他們拒之於外,小孩對這個世界的瞭解會更加豐富,也更能發展尊重和同理的能力。
孩子們常問的幾個問題

上面是孩子們常問的幾個問題。

最不適齡的回答是:

「你太小了,不適合知道這一些!」

歐盟明確指出「你太小了,不適合知道這一些」是最不適合的回答!

「適齡」及「適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概念。

聯合國和歐盟都強調,應該依據孩童的發展需求來設計教學內容。因此在討論「適齡」時,要結合「適發展」的概念(age- and development-appropriate)。

隨著社會多元快速地發展,每個孩子與社會互動的方式不盡相同,接觸到的資訊和資源也各有差異,個體的發展差距越來越大。即使在同一個年齡範圍內,孩子的發展需求也可能不一樣。

這正是為什麼我們在以年齡區分的課程之外,應為現場教師保留彈性,讓不同需求的孩子能得到充分的學習與協助。

孩子在每一個成長階段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性別議題,他們的學習會隨著不同的發展階段而加深加廣。因此,在「適齡」之外,我們也要正視每個孩子的發展差異,協助他們得到充分的學習資源,這就是「適發展」的意義。

同志教育不僅考慮年齡區間的需求,也兼顧到發展差異,展現了「適齡—適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概念。

適發展,也是為孩子的下一個發展階段做預備。

理想上,教育不僅教導某個年齡區間的知識、態度和技能,也希望為下一個發展階段做預備。例如,台灣女孩初經的年齡區間為10-16歲,在孩子初經來臨之前,他們就需要先學習關於經期的知識與技能。

■ 聯合國和歐盟的性教育綱要,都在孩子9-12歲的年齡區間介紹不同的避孕方法。因為經期來臨表示女性身體已有懷孕的能力,因此必須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前,為孩子提供所需的知識及協助。

■ 聯合國的性教育綱要建議,5-8歲的孩子可學習生理性別(sex)和社會性別(gender)的不同;在孩子9-12歲時就可說明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不一定與生理性別(sex)相互呼應。

■ 歐盟的性教育綱要也指出,孩子9-12歲時就可以學習性別認同與生理性別之間的差異,並介紹性傾向;在孩子12-15歲時進一步向他說明性傾向、性別認同、同性戀和出櫃的概念。

「希望每個生命都能被善待」,讓我們從同志教育做起。
教師實戰Q&A

教師實戰Q&A

性別平等教育很重要,但實施的過程中有時會遭遇一些情況。我們該怎麼應對,既守護學生的受教權,又維護自己的教學專業自主權呢?

法源篇

Q1:現在還能教性別平等教育嗎?有什麼法源依據?

學校制度篇

Q2:校方若反對老師教導目前「有爭議」的性平教育內容,我該怎麼辦?

同儕篇

Q3:有人說教「爭議性」議題可能會製造不必要的麻煩,你確定要教嗎?

家長篇

Q4:家長真的可以選擇讓孩子不上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嗎?

適齡篇

Q5:在國中小上同志教育適齡嗎?

同志教育的重點在於認識各種性傾向、性別認同與性別特質,從接納自我出發,了解同志的社會處境,進而尊重同志,並建立性別友善的社會環境。

請和我們攜手並肩,創造更友善的未來!

教材研發、師資培力

提供校園性別平等相關議題與法律諮詢

>>官方網站<<

>>臉書粉絲頁<<

02-2363-8841

tgeea.y2002@msa.hinet.net

  • 製作團隊召集人:王儷靜
  • 製作團隊:Danubak Matalaq、王筱慧、王儷靜、卓耕宇、洪菊吟、莊淑靜、翁麗淑、陳音汝、楊嘉宏、蕭昭君、蘇芊玲(依姓氏筆畫排列)
  • 執行主編:曾嬿融
  • 視覺圖像:藍漢光
  • 視覺呈現:高芷涵
Created By
Tgeea Taiwan
Appreciate

Credits:

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NextPrevious

Report Abuse

If you feel that this video content violates the Adobe Terms of Use, you may report this content by filling out this quick form.

To report a copyright violation, please follow the DMCA section in the Terms of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