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 Static Version
Loading

六月二十四日 洗者若翰誕辰 路1:57-66、80 這是FernandoArmellini神父視頻的抄錄

依撒伯爾的孕期一滿,便生下一個兒子。鄰居親友聽說上主仁慈地為她做了大事,都來與她一同歡樂。到了第八天,他們為嬰兒舉行割禮,要照他父親的名字,叫他匝加利亞。可是他母親說:「不!要叫他若翰!」他們說:「你家族中沒有人叫這個名字呀!」他們就打手勢,問他的父親想叫他什麼名字。匝加利亞要了一塊蠟板,寫道:「他的名字是若翰。」大家都很驚訝,而他的口舌立刻開了,就開口讚美天主!於是,所有的鄰居滿懷對天主的敬畏,這件奇事傳遍了整個猶大山區。凡聽見的人都把這事存在心裡,說:「這孩子將會成為怎樣的人物呢?」因為上主的手與他同在。這孩子漸漸長大,心靈強健,住在曠野,直到他在以色列公開露面的日子。

大家好

我們在今天六月二十四日,夏至時分,慶祝洗者若翰的誕辰。夏至是太陽的高度逐漸變低的時候,因此,從聖奧斯定開始,即在四世紀末五世紀初,人們在此時慶祝洗者若翰的誕辰。正如他自己所說:現在我必須靠邊站,因為另一道光已經出現了。當太陽開始變低時,洗者若翰也開始隱退,因為另一道光,基督已經來了。這是選這一天慶祝洗者若翰慶日的原因。

我身後的這個地方,在傳統上被認為是洗者若翰的出生地:AinKarim。匝加利亞和依撒伯爾住在那裡。瑪利亞得知表姐老年懷孕,正期待生一個兒子——天主給世人的禮物,她就到那裡拜訪她的表姐。在我身後,你們可以看到這個城市。在我右邊,你們可以看到那個教堂,被認為是洗者若翰的出生地。AinKarim的全景非常美。你們也可以看到背景中的耶路撒冷城。

村子裡另一個重要的地方是在耶穌和瑪利亞時代已經存在的水泉。在我身後你們可以看到這個井,被稱為「貞女泉」。據說依撒伯爾和瑪利亞就是在那裡相遇。你們可以看到一位老婦和一位少女——她們是我帶去以色列朝聖團的成員;這張照片旨在重現瑪利亞和依撒伯爾相擁的那一刻。

我們現在看看洗者若翰,以及這個慶日要表達的訊息為了看到在耶路撒冷展開的對童貞聖母的敬禮和崇拜,我們必須等到第五世紀,才建了一所教堂,奉獻給聖母瑪利亞。但從第一世紀開始,對洗者若翰的敬禮就已經風靡各處。

人們總是非常尊敬這位聖人。他也更頻繁地出現在各個世紀的藝術作品中。那裡沒有祭台,洗者若翰沒有被塑為身披駱駝毛,腰束皮帶,手拿十字形的手杖的。有很多教區以他為主保,有聖若翰的聖所……世界上最普通的名字是「若翰」,都因洗者若翰而來。

我們如何解釋對這位聖人有如此多的敬禮?一般來說,如果聖人行奇跡就會被紀念,但人們紀念洗者若翰,卻並非出於這個原因。所以,人們為何對這個人如此有好感呢?很容易回答為什麼。我們先說說若翰生活的猶大曠野許多僧侶從第四世紀開始就住在那裡。據估計,在猶大曠野裡居住的僧侶人數曾一度達到一萬人作為保護者,作為一個標記,作為一個典範,洗者若翰也曾住在那個曠野裡。

讓我們看看今天的福音章節。我們注意到的第一件事是洗者若翰的誕生非同尋常。他的母親是素稱不生育的,所以,一個不能生育的人;以及天主的介入。

在聖經中我們常看到這個圖像,當作者想要表達天主介入賜下一個與世界歷史有關的人。為了強調天主的工作,總是說他的父母年老了,像撒慕爾和三松。

這些人物都是生於年老的父母或是不孕的母親。一切都是為了說明,這個人是天主賜給世界的。每個孩子出生,都是天主慈父般關懷的標記,祂賜給世界一個兒子或女兒。現在,這個孩子在人類歷史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使命。

在天主的介入之後,繼續讀福音,然後該給孩子起名字了。「到了第八天,他們為嬰兒舉行割禮,要照他父親的名字,叫他匝加利亞。」令人驚訝的是聖路加將割禮和取名安排在同一時間。他也是這樣記錄耶穌的。

其實不然,因為出生時就取名了;這是父親承認兒子,並給兒子取名的方式。然而,路加把割禮和取名放在一起。還令人驚訝的是,路加記載人們想照他父親的名字給他起名。這不是傳統,因為按傳統給孩子起名,不是照父親的名字,而是照祖父的名字。

路加似乎沒有詳細寫一些可能不太重要的內容他想強調的是,不必給洗者若翰起「匝加利亞」的名字。讓我們看看原因,並理解為什麼福音作者把割禮和取名放在一起。割禮是屬於盟約子民的標記。人受了割禮就成了以色列的一份子,天主向亞巴郎和他的後代子孫應許的繼承人。所以,在第八天,洗者若翰像他的父親一樣成了以色列人給這個以色列人起名字。

我們知道名字代表這個人,代表他應負的使命,所以名字很重要。匝加利亞(「zahar」希伯來文的意思是「紀念」),所以是紀念上主;或是上主紀念祂的許諾。「zahar」在聖經中出現過上百次。當天主記起祂的盟約時,祂記起了對亞巴郎的許諾。

所以,她們想給洗者若翰起匝加利亞的名字:上主記得。這是為繼續肯定上主忠於祂的許諾,所以,在以色列跌宕起伏的歷史中,他們從未氣餒。以色列永遠記得:「zahar」——「記得」,記住天主是忠信的,所以不要憂慮。那麼,為什麼他不能叫這個名字,他沒有被叫作匝加利亞,因為匝加利亞是以色列的標記,從古到今,父母向孩子不斷傳遞,無論結果如何要記得天主的許諾。

現在結束了。沒什麼再紀念的。現在要看見。這是為什麼洗者若翰此刻不能被稱為匝加利亞當他成為以色列的一員時,因為他不僅沒有繼承他父親的傳統,就如他的鄰居親友們所認為的,他沒有上天的啟示,而且他開始了一個新時代。所以,紀念許諾的日子已經結束了。新的黎明照耀著人類,先知的預言實現了。

匝加利亞得了啟示;加俾額爾向他說:你要給他起名叫若翰。若翰的意思是:上主已賜予恩寵,顯示了他的仁慈和良善。所以,沒有再紀念,而是應該觀看上主所行的大事。當匝加利亞恢復了說話的能力時,他讚美上主,因為祂眷顧並救贖了祂的子民。

紀念的日子結束了,因為我們現在看到天主實現了祂自古藉諸聖先知的口所說的許諾。祂記得祂對我們的先祖亞巴郎所許的誓言。匝加利亞代表了世世代代期待恩許的以色列確信天主向祂的子民所做的許諾;看到旭日從高天照耀我們。照亮那坐在黑暗和死影下的人引導我們的腳步,走上和平的道路。」鄰居們害怕了……因為在整個猶大山區傳遍了這件奇事,所有人都驚訝說:這孩子將會成為怎樣的人物呢?這孩子漸漸長大,心靈強健,住在曠野,直到他在以色列公開露面的日子。

所以,洗者若翰離開了他的家人離開了AinKarim這美麗的群山,住在曠野。你們可以看到我身後的曠野。有人說洗者若翰去見谷木蘭的僧侶們。他的青少年和青年時代都是在曠野裡度過的。

這準備他承擔將來的使命,汲取了他那時代的人們藉著曠野經驗積聚的靈性財富我們看看為什麼上主想要教化以色列子民,讓他們花這些時間在沙漠中度過。這是洗者若翰的經驗,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準備他的使命,讓他真正地成長。尤其,曠野幫助人只維持基本生活所需,不貪戀世物,沒有囤積的空間。

一個人在沙漠裡走路,屬於他的土地就是他腳下的路。當他前進時,土地已不再是他自己的。這是我們生命道路的圖像。我們建造我們的宮殿,被這個世界迷惑,似乎把它看成我們永久的家。我們犯了個錯誤。我們必須反思洗者若翰所做的為能保持那份真。

回歸本原與清心寡欲的靈修。不是因為這個世界不重要,而是因為我們只是過客,因此有曠野的經驗很重要。和衣著華麗的人相比,洗者若翰身穿駱駝毛。和穿戴珠寶,滿身香氣為在人前顯耀的人相比,他腰束皮帶。人們吃精美昂貴的食物,而他以野蜜為食。

曠野的生活嚴峻艱苦,教導人,舒適的生活和真正有意義的生活是不相容的。如果只維持基本生活所需的經驗,在我們的生活中回歸本原還沒有做到:麵包就是麵包,不是蛋糕;水就是水,不是可樂或雪碧。回歸本原。

耶穌誇讚洗者若翰:「你們從前到曠野去,要看什麼呢?要看隨風搖擺的蘆葦嗎?要看一位穿華麗衣服的人嗎?錦衣華服、生活奢侈的人都在王宮裡!你們出去,究竟為了看什麼?為了看一位先知嗎?……婦女所生的,沒有一個比若翰更大(路7:24-28)這個人除了致力苦行的生活之外,他沒有向權貴低頭。他捍衛了生命,真理和正義。

這是另一個我們喜歡洗者若翰的理由今天的慶日裡他是我們的榜樣,因為我們能夠看到改變,如果我們想成為真正的基督徒,我們必須在生活中改變。

如果沒有這樣的經驗,我們不可能準備好迎接基督到我們內洗者若翰的經驗:返璞歸真。在一個忘記天主的社會裡,我們必須反思我們存在的意義;除掉浮華奢侈的東西……這些東西佔據了我們生命這麼多的空間……電視、其它分心的東西妨礙我們抽出時間思考我們生存的意義或阻礙我們去行愛德的工作。

我想要強調洗者若翰這種經驗的另一個曠野層面:靜默。我們身處的嘈雜是天主的大敵。這些佔據了我們日常生活的空間:年輕人的迪斯可舞廳,電視時常開著以大音量開著,耳麥、手機。我們害怕安靜。我相信魔鬼憎恨安靜,因為在靜默中會浮現出我們生命中非常重要和嚴肅的問題。只有在靜默中,我們才能聽到天主說話:心靜,這是第一要做的,然後才是外在的安靜。

那些有曠野經驗的人,意識到曠野是一個安靜的地方人在那裡受邀進入內在,問詢生命中重要的問題。這是洗者若翰給我們傳達的另一個訊息。福音末尾說若翰住在曠野裡,直到他在以色列公開露面的日子,即他開始他的使命時。

路加福音第三章開頭:「羅馬皇帝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匝加利亞的兒子若翰在曠野裡,天主的話臨到他。」所以在他的誕辰慶日開始他的使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一個重要的訊息。

祝大家一周愉快。喜樂和希望的話語

NextPrevious

Anchor link copied.

Report Abuse

If you feel that the content of this page violates the Adobe Terms of Use, you may report this content by filling out this quick form.

To report a copyright violation, please follow the DMCA section in the Terms of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