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和歐盟的性教育綱要,都在指標裡加入了認識同志及多元性別教育的議題。
為什麼歐盟和聯合國的「性教育」用 sexuality 而不是sex?
Sexuality education強調「性教育」不只教授性的生理,還教導學生更多與性相關的互動、情感、社會、文化面向。
聯合國與歐盟的性教育綱要英文名稱都使用sexuality education而非sex education。Sexuality 包含的範圍更廣,涉及「親密、依附與愛、生殖、生理性別、社會性別、性別認同、性傾向」等概念,同時也涵蓋了社會、文化、歷史、政治等面向。
什麼是「全面性教育」?
強調個人與性的發展,以及各種關於性的權利和受教育的權利。
聯合國和歐盟性教育綱要的「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包含促進人權、性別平等及消除歧視的內容,並探討社會文化因素如何讓不同的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產生了權力上的不平等。
什麼是「適齡」?
聯合國和歐盟都強調,年齡適當(age-appropriate)和發展適當(development-appropriate)是並行的,正確的用法是適齡—適發展(age- and development- appropriate)。
雖然性教育會依據孩子的年齡做課程設計,但並非每個相同年齡的孩子都有相同的發展步調。因此,聯合國和歐盟都提到:性教育需要「適齡而且適發展」,隨著孩子的發展需求調整課程內容。
適齡不應該用來限定孩子的學習。大人不能說,小孩的生理年齡幾歲時不得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我們不如仔細觀察,看看孩子在發展上碰到什麼樣的需求,碰到什麼樣的困境,他有怎麼樣的教育需要,然後,我們提供適切的教育。
歐盟性教育綱要提出一個解釋「適齡—適發展」的例子:
四歲孩子可能會問:「寶寶是從哪裡來的?」這時充份且適齡的回答是:「從媽媽的肚子裡生出來的。」
孩子再大一點,可能會繼續想知道:「寶寶是如何進到媽媽肚子裡的呢?」這時教育者就需提供更多訊息和孩子討論。
同樣的主題在每個階段所教的內容、使用的語言、教的方式都不相同。然而,最不適齡的回答是:「你太小了,不適合知道這一些!」
「適齡—適發展」解釋了為什麼性教育中,相同的主題需要在不同年齡層一再地被重複回訪。因為當孩子在更成熟的年紀,需要的答案是更全面且更複雜的。
「同志教育」可跳過不教嗎?
現在的校園裡,我們不時仍可聽到學生使用「娘娘腔」或「娘砲」等字眼來形容或攻擊某些氣質陰柔的男學生,既然這是發生在校園裡的日常現象,我們怎能不跟學生討論?
反對同志教育者認為,同志教育是在誘導孩子變成同志,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別氣質、性別認同以及性取向,當孩子對這些真實存在的特質感到疑惑、好奇,甚至因此在生活上碰上難題的時候,難道我們能不教嗎?
學生終究會從學校畢業,進入社會,面對各形各色的不同團體或個人,同志教育是孩子認識社會現象的一環,對於許多孩子來說,也可能是能夠肯認他們生命的重要機會。同志教育的重點工作內容,就是引入多元文化的觀點,教導孩子認識同志,進而改善同志的處境,減少偏見、歧視,甚至是壓迫的發生。
在這個社會中,真的有學生因為害怕被霸凌、被取笑,在學校一整天不敢去廁所,不敢談論自己的生活,這些恐懼是他們的生命經驗,我們能不談嗎?透過同志教育,讓我們跟孩子一起,討論這個社會如何讓每個人在追求更好未來的路上,能不因性別、身分受到歧視與限制。
聯合國(2018)《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http://www.unaids.org/sites/default/files/media_asset/ITGSE_en.pdf
歐盟(2010)《歐洲性教育綱要》https://www.bzga-whocc.de/fileadmin/user_upload/WHO_BZgA_Standards_English.pdf?fbclid=IwAR2d1sad2Yl9NsxlxCloY3fZwEa9_v-hEJcdcgutK53vjhozQEIa9NZ1K8M
歐盟和聯合國強調,性教育應該以科學為根據,在內容廣泛涵蓋所有主題並與時俱進。孩子是學習的主體,全面性教育必須能夠符合孩子的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