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甲年常年期20主日 瑪15:21-28 這是FernandoArmellini神父視頻的抄錄

大家主日好。

要理解今天的福音,最好將其放在上下文中去讀。耶穌在葛法翁附近的Genesaret,受到了意外的不愉快的拜訪。有一群經師和法利塞人離開耶路撒冷,經過了三天的路程,到達了Genesaret。他們是受猶太中央政權的派遣,因爲耶穌有嚴重的問題。

耶穌做了什麽?他們指責耶穌的是什麽?耶穌無視飯前洗手禮。這不是個衛生問題。進食前應該洗淨雙手,但這幷不是他們所指責的。應行的洗潔禮及所有應做的手勢,在法律五書中都有明確的規定。其原因是,手可能會接觸到异教徒觸摸過的物體,因此,不潔,出于這個原因,在進食前應行洗手禮。耶穌不僅自己無視這些洗潔禮,還教導門徒們也這樣做。

正是這些論調激怒了耶穌,因爲,就如先知們,他們一直宣揚內心對主的信靠,而對人類自己發明的外在儀式不感興趣。此時,矛盾立即被激化了,耶穌告訴他們:「你們是假善人,你們如此重視人所發明的傳統,却忽視天主的聖言;我可以立即舉個例子:天主的誡命要求要孝敬父母,但如果這碰觸到你的個人利益,你就會以微妙的言辭,巧妙地避開天主的戒律。」然後耶穌轉向人群,警告他們要反對這種虛假的宗教熱誠。

耶穌身旁的門徒們,當他們看到老師如此坦率地說話時,他們感到有點羞愧。當他們單獨與祂一起時,他們說:「老師,看那來自耶路撒冷的法利塞人,他們對你所說的話起了反感。」耶穌疲于爭論,打斷他們,說:「由他們吧!他們是瞎子,且是瞎子的領路人。」而伯多祿想要繼續,便叫耶穌向他們解釋這個比喻。此刻,耶穌不能再容忍了,憤怒地說:「你如此愚笨」,也意指「瘋了」。「難道你們不知道,不是入于口的,而是出于心的,使人不潔嗎?」然後,祂立刻列出了七種出于內心的行爲,這些行爲使人失去了人性;它們是惡念、凶殺、奸淫、邪淫、盜竊、妄證、毁謗;是這些使人不潔,而不是飯前沒有行洗手禮。

耶穌不再忍受猶太宗教機構的這種虛僞;他們越發頑固,不願意接受福音的新。宗教機構是舊皮囊,而新酒會撑破舊皮囊!在這個封閉而孤立的世界裏,耶穌感到不自在;他感到有必要離開這個世界去呼吸新鮮空氣。

讓我們聽聽他的决定:

耶穌離開那裏,就退往提洛和漆冬一帶去了。看,有一個客納罕婦人,從那地方出來喊說:「主,達味之子,可憐我吧!我的女兒被魔糾纏得好苦啊!」

故事開始時,所用的動詞「退往」很重要;它就是指動詞「出離」,這是一個術語,指涉的是《出谷紀》中所發生的事,當時天主派遣梅瑟去使祂的子民獲得自由,「把我的子民從奴役的狀况中帶出來,帶他們去廣闊的自由空間。」耶穌用了相同的動詞,因爲在那樣的宗教機構和思想氛圍中,祂感到受束縛,想要尋找更廣闊的空間;祂是一個自由者。

以色列人對外邦人的看法是什麽?他們一直認爲自己是唯一被主揀選,被主愛的人。他們蔑視外邦人,幷稱其爲「狗」。幷且,他們說:「就如不對狗行割禮,對外邦人也沒有割禮。」

猶太人與外邦人分開生活,從宗教觀念上,因爲猶太人嚴格奉信一神論,而外邦人則奉信聲名狼藉的多神論。從道德觀念上,他們也是分開的;以色列人總是很嚴苛,尤其在性領域;而對于外邦人,我們很清楚他們的行爲。只需閱讀希臘-拉丁的文學作品,就可知外邦人的道德生活是放蕩、肆意的。然後,又有社會的隔離因素,他們只與本族人結婚,幷遵循自己的飲食習慣。因此,他們是分開的。

如果我們閱讀《TacitusHistories》的第五章,就會發現有關猶太人習俗的描述,尤其是他們與其他民族的分離。在某個事例中,Tacitus說猶太人被稱爲「人類的敵人」。還有Juvenal,在他的諷刺文學作品中說:「如果你正在尋找路標,請不要問猶太人,因爲他會指出錯誤的方向;如果你渴了,他不會帶你去水泉的。」這就是外邦人對猶太人的看法。

耶穌就是在這種孤立主義的思想氛圍中長大的,祂很小就開始呼吸這種空氣,所以,祂很清楚祂的人民在提及外邦人時會使用的言辭;祂知道他們使用過的這些稱謂,幷很快將其除去。我們還記得,在納匝肋的猶太會堂,某個時刻,祂被明確驅逐,因爲耶穌爲證明實施對「半個外邦人」(如葛法翁人)的救贖工程是對的選擇,祂引述了兩位先知:當以色列有很多寡婦時,厄裏亞去幫助一位從Sarepta來的寡婦,她是一位外邦人。另外還引述了厄裏叟:雖然以色列有很多麻風病人,但他却治愈了Naaman,大馬士革王軍的司令。

耶穌在猶太會堂被驅逐,是因爲祂沒有祂同胞們的孤立主義立場。現在耶穌離開了;祂離開了以色列。祂有一個目標,祂有十二位門徒,他們還沒有擺脫這種思想桎梏,他們仍然充滿著以色列對其他民族的分離主義。如果他們不允許自己脫離這些思想的包圍,不向普世打開心門;那麽他們就不能成爲福音的宣講者。這很可能是耶穌前往提洛和漆冬之地的一個原因,也許是主要原因。

當祂到達那裏,一位客納罕婦女走近祂,大聲喊道:主,可憐我吧!我的女兒被魔糾纏得好苦啊!在希臘語中,叫做「kacósdaimonízetai」,即她被惡魔鎮住幷表現出不良行爲。「她著魔了」——這不是指驅魔人所驅逐的那個「魔」……這和它一點關係都沒有。當人們看到一個人行爲奇怪時,當這個人對自己的行爲不負責任,幷且似乎被一種有害的力量所驅使,而對自己和他人做出不利的行爲時,人們說這人不是自己想這麽做,而是有魔使他們這麽做。

這些是疾病,耶穌擁有治愈的能力,而且他經常治愈。然而,當福音作者們說到耶穌的治愈時,他們總想賦予這些行爲一個象徵價值,他們想要向人展示,當天主聖言到達某個世界時所産生的奇迹。這裏,我們可以看耶穌與受惡勢力控制的世界,即外邦人的世界的相遇。這個受「魔」影響的女孩代表了什麽?她代表了耶穌現在第一次遇見的外邦人的境况。即,受邪惡勢力驅使,施行不人道行爲,犯下暴行、謀殺、通奸、搶劫、縱情酒色等罪行。這是耶穌第一次遇見的人類!

我們注意到,父親沒有露面,只有母親。母親也代表了生育這些女兒的這個人類,她還會生育同樣受邪魔控制的其他女兒,也就是說,她們做了這些不值得人們去做的事情。當然,這個女孩和這位婦人也可以代表我們今天人類的狀况。這位母親意識到了自己帶到世界上的女兒的病情,她沒有屈服,沒有眼睜睜地看著這種情况繼續;這是我們今天的人類應該具有的意識。一種無助的狀况,有需要將這些苦難托付給主,這樣,耶穌將用祂的話,祂的福音來醫治她。她請求耶穌介入干預,她希望耶穌可以治愈她的女兒。我們會以爲耶穌會决定馬上去見那個女孩,但是相反,祂開始與這位客納罕婦人對話。

讓我們聽聽耶穌對她的請求作何反應:

耶穌却一句話也不回答她。祂的門徒就上前求祂說:「打發她走吧!因爲她在我們後面不停地喊叫。」耶穌回答說:「我被派遣,只是爲了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婦人却前來叩拜祂說:「主,援助我吧!」耶穌回答說:「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是不對的。」但她說:「是啊!主,可是小狗也吃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屑。」

一開始,耶穌顯得冷漠,他沒有回應這位婦人;這很奇怪,因爲耶穌從未對要求祂幫助的人作這樣反應。這裏,祂似乎不想處理外邦人的問題。然後,門徒們告訴祂……(這裏,我們必須要小心,因爲譯文「打發她走吧」不正確。希臘文用的是一個表示命令的動詞,意思是「把她從路上踢開,踢開她,難道你看不到她還在叫喊嗎?」)

耶穌沒有聽門徒們的,祂爲自己的沉默作了解釋,祂說:「我被派遣,只是爲了以色列家迷失的羊。」(所以不是爲了外邦人)但她走近幷跪在祂面前,說:「主,援助我吧!」接下來,耶穌的話對于這位婦人來說,是最刺耳的。祂說:「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是不對的。」

我們的譯文是正確的。有些譯文譯成「寵物狗」……不是的,「寵物狗」的希臘文是「κουτάβι」,而這裏用的是「κυνάριον」,意思是家犬,看家的狗,經常會穿梭于厨房,也不是流浪狗。我們不要糾結于是什麽狗了,反正祂是在說不能吃孩子食物的狗。小狗的比喻顯然讓人難以接受,但這是猶太文學中用來標記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距離的方法。這是猶太文化中衆所周知的一種侮辱,門徒們使用這種說法,是因爲他們從小就被培育去維持這種與外邦人的分離。我們已經聽到了他們的反應,他們說:「把她踢開。」

面對耶穌這種令人覺得羞辱的反應,我們自問,祂爲什麽要這樣說?有一個被人們廣泛接受的解釋,這解釋基于一個不可否認的真理,那就是,耶穌不總是,且不只是教導,祂也學習;當祂與人相遇時,祂不僅是天主,還是一個人。人是在與人相遇的過程中成長的,每一次相遇都能使其成長。

耶穌也不例外,祂在祂人民封閉而孤立的思想中成長,也只能吸收這樣的思想。在這裏,基于這種解釋,是這位婦人使祂明白了外邦人幷不是猶太人所想像的那麽壞。這是一種解釋,但幷不能完全說服我,因爲耶穌已經被趕出猶太會堂很久了,那是因爲祂對外邦人有了同情心。

而門徒們,仍然對外邦人保持著這種封閉的態度,所以耶穌想要釋放他們。其實,我們注意到,除了針對外邦人的冒犯性言語外,耶穌還談到了餅;耶穌提及餅,但那婦人不是來求餅的,而是要治愈女兒。因此,我懷疑耶穌這句話是要講給婦人聽呢,還是要講給他的門徒聽,爲使他們明白?耶穌用了門徒們非常熟悉的語言,他們非常瞭解狗是誰,也知道餅是什麽;他們知道,《箴言》第九章中,提到了擺設宴席的智慧,「智慧來自天主,祂使人成爲真人」。而且,以色列人已經接受法律五書這智慧,他們知道《依撒意亞先知書》第55章中所說的,「不要尋找那不能使你滿足的餅,你們已經擁有了餅,那就是天主聖言」,這餅來自于天上。

所以我懷疑,相對于說給婦人聽,耶穌更多地是說給他的門徒聽;是他們需要接受這種普世價值觀的教育,這對于那些想要宣揚福音的人來說,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觀念。他們已經被耶穌派遣,耶穌說:「不要只爲以色列家迷失的羊而不爲外邦人。」他們不明白天主的教學方法。

以色列人必須很好地消化吸收這餅,爲明白這餅既可以滿足他們,也能使他們把這餅帶給外邦人。這婦人的反應顯示了她超群的智慧和說話能力。她幷不知道門徒們所知道的有關于餅的教導,不懂得那智慧,但她知道小孩是被祝福的,而她希望餅的碎屑能落到外邦人身上。

所以她沒有作出我們可能作出的反應,即對這侮辱感到憤怒,她接受小狗的圖像,幷繼續使用它,說:「是啊!主,可是小狗也吃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屑。」「這些碎屑,對于狗來說已經足够;請讓它們掉下來吧。我不是要求你的餅,只是你聖言,你福音的一些碎屑,就足以使我女兒恢復人性。」

因此,這不是「應該先喂給小孩」的問題,而是相同的食物也應該給與我們這些所謂的「狗」。在福音中,有兩個時刻讓耶穌感到驚訝。第一次是在納匝肋,祂對他同村人的不信感到驚訝,祂沒有想到他們如此無法理解福音的新;第二次是在葛法翁,當祂遇見百夫長時,祂對跟隨的人說:「在以色列我從未遇見過一個人,有這樣大的信心。」

在這裏,幷沒有明確表示祂對這婦人的反應感到驚訝,但是祂的驚訝通過祂所說的話表現了出來。

讓我們來聽聽:

耶穌回答她說:「啊!婦人,你的信德真大,就如你所願望的,給你成就吧!」從那時刻起,她的女兒就痊愈了。

耶穌想從門徒們的思想和心中消除他們對外邦人的偏見,但祂幷沒有以推理論證的方式來教導,而是向他們展示了這位婦人的巨大信德。祂轉向婦人,說:「你的信德真大。」

而門徒們正聽著,他們肯定會問自己:這婦人的信德大在哪呢?也許他們會記起上個主日我們聽到的福音所描述的事情,即,耶穌對伯多祿說:「你是一個小信德的人。」那這婦人的信德又大在哪呢?她不是猶太人,她甚至不信奉猶太教,她去外邦人的神廟……她的信德究竟大在哪?

首先,她比門徒們先明白那最重要的真理:在天主的心裏,沒有孩子和狗之分,所有的都是祂的兒女;同等的愛,不管他們信奉什麽宗教。天主爲每個人提供相同的餅。伯多祿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明白這一點;他將在Jaffa明白這個真理。在那裏,他的神視將向他展示,所有的受造物都是純潔的。他將會明白,沒有純潔與不潔之人的區分,他們都是天主的兒女。其實,他將會去Caesarea,給百夫長Cornelius授洗。但當他返回耶路撒冷時,他會受到嚴厲的斥責;他們會對他說:「伯多祿,你做了什麽?你進入了一個外邦人的家。」

這婦人比門徒們先明白了天主對每個兒女的無條件的愛。她明白天主關心那些受邪魔控制而行爲非人的子女,也明白天主會繼續愛他們。就是這些,這位客納罕婦人比門徒們先明白了這些。讓我們試著問自己:我們真的明白這位外邦婦人所明白的嗎?或者,我們是否還堅持認爲,天主愛且只愛好人而不愛壞人呢?

讓我們試問自己:我們是否擁有至少一點點這位客納罕婦人的大信德?這信德很大的第二個理由是:這位婦人在門徒們以先明白,天主聖言所能創造的奇迹;她明白即使是吸收一點福音的碎屑,也能讓使社會非人化的邪惡力量消失。

這裏,我們同樣試問自己:我們也相信福音的力量能改變世界嗎?也許我們的信仰只局限于敬禮和宗教習俗,我們幷不想譴責,但最重要的是宣告福音,將這餅大量地分發;因爲,這食物所到之處,其社會邪魔就會消失。有時我們會抱怨,「社會腐敗了,我們將會終于哪裏?」……然而,讓我們問自己,我們是否已經分發了福音這餅?

第三個理由:這婦人總是在門徒們以先,明白天主的教學方法;祂决定通過以色列帶來生命之糧。在以色列人得到滿足之前,他們必須吸收這天主的智慧;這智慧之光,即基督之光,正是借著他們而來的,但他們必須把這光帶給每一個人,男人和女人。這是天主的教學方法。以色列人和門徒們還沒有明白這點,他們認爲聖言之糧只爲他們。

最後,我們注意到,耶穌幷沒有以奇迹驅除魔鬼,祂宣告了聖言,是對聖言的信德驅除了魔鬼。類似的情况也多次發生在我們身上,也許我們希望天主從天上創造奇迹,來改變社會,不!祂賜給了我們這生命之糧,只有我們以信德接受這訊息,也就是說,只有我們相信這聖言,我們才能見證所許諾的奇迹。

祝大家主日快樂,並過好新的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