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甲年常年期第26主日 瑪21:28-32 這是FernandoArmellini神父視頻的抄錄

大家主日好。

我們很快將要聽到的寓言是耶穌與大司祭和長老們爭論之後講的。他們見過祂在聖殿裡講道;也許是在撒落滿柱廊下,柱廊位於聖殿廣場東部,拉比和經師們通常坐在那裡以權威解釋經書並給與指教。

這些高級宗教權威去問耶穌說:「禰憑什麼權柄做這些事?誰給了禰這個權柄?」耶穌回答他們說:「我也要問你們一個問題,若翰的洗禮是從哪裡來的?是來自天上?還只是來自人?」他們不能回答,因為如果他們說是來自人,他們害怕得罪百姓,因為百姓都認為若翰是一位先知。他們不能說是來自天上,因為耶穌會問他們另一個問題:如果祂的宣講來自天主,那麼他們為什麼沒有接受而悔改……

耶穌時代的對話者是非常虔誠,遵守誡命的人,即使是最小的誡命。上主建立的一切,傳統教導的一切,他們都一絲不苟地遵守了。他們對天主總是說是。那些對天主說不的人,不是以色列人而是外邦人。

有個非常有趣的寓言。拉比們說,天主把法律五書給以色列之前,曾向其他民族提議了祂的法律。祂把法律五書提議給厄撒烏的兒子們,那些住在猶大部落南部的人。天主問他們,你們想要法律五書嗎?他們看了看,見上面寫著「不可殺人」,他們說他們不接受,他們是戰士。然後上主把法律五書給羅特的後代摩阿布人,阿孟人;他們看了法律五書後意識到法律五書禁止通姦;他們過得是更腐壞的生活,他們說不接受。上主把法律五書給沙漠中的依市瑪耳人,他們看到「不能偷竊」,就說:「我們是沙漠中的搶劫者……我們不想接受它。」他們都說:不要。然而,以色列人是對天主說是的民族。

在《申命紀》第五章中,我們看到他們對上主說:「我們要做上主吩咐的一切,我們將要聽從祂。」他們說了是。這是重點。他們的行為和今天很多基督徒的行為沒有很大的不同。

耶穌時代的法利塞人已經死了,但福音中的寓言是為我們今天的基督徒所保留的,所以,我們反省我們和上主來往的方式並聽從祂的話。為什麼?因為我們有危險把自己封閉在安全區內;為和天主保持良好的關係,為保有喜樂,我們受邀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並把它與福音的提議調節為一致,這也許與我們一直在做的和想的非常不同。

為了幫助這些在危險中的人,(我的意思是現在的基督徒——因為耶穌的這個寓言恰恰就是為我們講的)上主想要開啟這些固執的基督徒的心,以顯示他們的宗教立場。這個寓言以一個問題開始,這其實是一個邀請讓我們重新思考並評估我們和天主的關係。

讓我們聽聽這個寓言:

耶穌對大司祭和長老們說:「再看看你們有怎樣的想法吧。一個人有兩個兒子,他對第一個兒子說:『孩子,今天你去葡萄園工作吧。』他回答說:『我不去。』後來卻回心轉意去了。父親又照樣吩咐另一個兒子,他回答說:『先生!我去。』卻沒有去。這兩個兒子,誰遵行了父親的意願呢?」他們回答說:「第一個。」

這個寓言有三個人物。第一個是父親。當拉比們開始講一個寓言時說:「有一個人……」這立刻指向上主。還有,因為這個天父,天主,有一個兒子:以色列。先知歐瑟亞在第11章中說:「我從埃及召回我的兒子」以色列人。上主對法老說:「以色列是我的首生者。」

現在第二個兒子出現了。這不是宗教領袖所期待的,因為天主只有一個兒子:以色列人。他們可能以為耶穌指的是依市瑪耳,亞巴郎和婢女哈蓋生的兒子。

我們從這個寓言的開始已經得到了一個訊息。我們是基督徒,也許我們確信我們是上主的唯一子女。在洗禮中,我們成為天主的子女。我們會問自己:「其他人,他們不也是同一天父的子女嗎?」每個人都帶著不可磨滅的天父肖像。重要的是我們常記得這個真理,因為它讓我們感覺到我們是所有人的弟兄姐妹。

保祿在《迦拉達書》中說:「不再有猶太人或希臘人,男人和女人,奴隸和自由人。」也記得我們不是靠美德成為天主的子女。沒有人因為個人的美德成為天主的子女。這種神親的禮物是白給的:自然的聯繫和與天父的聯繫是為每個人的,為男男女女。所以,我們都是同一天父的子女,即使壞人和惡棍也是。我們犯的錯毀壞了我們內的天父形象,但他們不取消我們作為子女的身份。我們永遠都是天主的子女。我們絕不能忘記這一點,尤其當我們判斷那些和我們不同的人時,不管是從文化的觀點,還是從宗教的觀點來看。我們都是弟兄姐妹,是同一天父的子女。

讓我們現在回到兩個兒子的行為,因為在每一個兒子身上我們都有一個訊息。我們都相似這兩個兒子;有時我們像第一個兒子,有時像第二個兒子。我們甚至可以看到耶穌沒有談到的第三個兒子,但我們也要搞清楚,有時候我們像第三個兒子。

我們先開始看看第一個兒子:父親對第一個兒子說。這裡用的動詞很重要。不是他「去」第一個那裡,而是「來」第一個這裡……「走近/靠近」。這是天主的圖像,祂不從天上發號施令,不發人們不明白的命令……

我們不要再存有以下天主的圖像,覺得需要在祂面前低頭,否則我們就收不到獎品,祂甚至會懲罰我們。然而,在這個寓言中出現的天主圖像,是祂走近你,祂用胳膊擁著你,因為祂想要讓你知道因著祂的愛祂要建議你做什麼。其實,祂稱他為「兒子」。但祂沒有用希臘詞「pais」來稱呼他,而是用「tecnon」。這個詞來自動詞「ticto」,意思是「生」。所以,在這個兒子內的是父親給予的慈愛、溫柔,以及母性的甜蜜。他把手放在兒子肩上說:「看,今天我為你計劃了很重要的事。」祂對他說了什麼?「孩子,今天你去葡萄園工作吧。」你屬於一個家庭,我打算讓你看看如何使你的一天過得有意義,使整個家庭美好。你必須確保在家裡有喜樂。這是天主給你的一個很清楚的建議:你要使你的生命有意義,使你在這世界上的「今天」有意義。你屬於一個家庭,你蒙召去葡萄園裡工作。

葡萄樹指明為家庭的好應該出產什麼。酒是喜樂的標記。天主想要的是喜樂在這個家裡作主。只有帶來喜樂的人,才承行了天父的旨意。這個兒子的回復是:「我不願意。」這是一個非常負面的反應。給兒子的選擇是這樣的:「你願意花一天的時間去說閒話,浪費時間,還是願意做點美好的事,使你的生命有意義?」這提議是給我們的,我們代表了這個說「不」的兒子。

這個「不」是什麼意思呢?這是拒絕我們人性的標記,因為天父給我們的提議需要我們的努力,而我們的人性帶著以前所謂的原罪回應,因為一個人必須做出愛的選擇這不是來自生理的本性,這來自聖神,來自已經賜給我們的神聖生命。

所以,如果一個人立刻回答是,說明他/她沒有明白對其要求是什麼。因為耶穌在福音的其它部分說:你必須忘記你自己;只想著愛,只為他人做好事。而這是我們本性所厭惡的。所以,如果你說是,說明你還沒有明白對你的要求是什麼。我們要記得伯多祿的例子:當他還不明白時,他說是,當他明白時,他說不。慢慢地,人讓自己進入愛的邏輯、天主的邏輯中。

然後,第一個兒子,再考慮,後悔了就去了。他為什麼重新考慮了?這是我們所有人蒙召要走的路,因為如果我們明白對我們的要求是什麼,我們一定會說「不」,我們一定會感覺到「不」,這是帶著罪的本性的排斥。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去重新思考,改變立場。這要靠反省天父的圖像。

這兒子開始明白。天父不是一個「老闆」,而是挽著我的胳膊告訴我如何快樂,如何使自己在這個家庭中的存在有意義的人。我明白我屬於這個家庭。這是天父圖像的改變,這不再是蛇所建議的天父圖像:「天父不想讓你快樂,總是讓你去做許多無意義的事……」就如我們常理解的;我們認為它們是強加的誡命和規條。不是的。它們是天父用來指導你的言語,為使你快樂,並使你給周圍的人帶去快樂。

我們在教理講授中有時候會犯的錯誤是:提出人必須遵守的誡命。這是法利塞人的立場,認為他們應該向天主鞠躬,服從。不是的。在教理講授中,首先要提出的是,給我講這些話的人是誰。如果是一個愛我的天父,我明白我必須克服我本性的衝動,堅持祂的生命提議。這是第一個兒子今天給我們的訊息,因為有時我們就像第一個兒子。

而有時,我們又像第二個兒子。父親又照樣吩咐另一個兒子,他回答說:「主,我去。」但他卻沒有去。這種過度積極的反應意味著什麼?那人還沒有明白。他還不明白父親要求他做什麼。他回答「好的」,但他要做他心中的事,他所認為的天父要他做的事;他並不明白父親為使他快樂,想要派他去哪裡。他回應的方式:他沒有說:「好的,父親。」沒有。他說「主,我去。」為他而言, 天主不是一個父親。天主是一個發號施令的雇主,然後在一天結束時給你發薪水。你是賺薪水的人;你感覺不到你屬於一個有弟兄姐妹的家庭。你不覺得天主是愛你的天父。

這個兒子代表誰呢?聖殿廣場上那些在耶穌旁邊的人非常清楚。法利塞人代表這個群體,這個派系在靈修上教導所有人遵守傳統。他們回答「好的」,但卻不明白上主要的是什麼,認為上主要的是他們自己腦子裡所想的。

我們非常瞭解,法利塞人派系發明了很多禮儀、宗教儀式,他們一絲不苟地行取潔禮。這是他們所想的。但他們沒有問自己,這是上主要的嗎?天主要的是愛和正義。上主在聖詠50篇中說:「他們向我奉獻完美的犧牲和燔祭……我對他們沒什麼可說的,但誰讓他們那樣做了呢?我只要求一事:這葡萄園結葡萄,產酒和喜樂。我不要別的。」先知依撒意亞在第29章中說:「這民族只在口頭上親近我,嘴唇上遵從我,他們的心卻遠離我」……他們給我的朝拜除了人的誡命,什麼都沒有。

因此耶穌非常擔心甚至在祂的門徒當中也有這樣的兒子,他們接受了,卻不做上主要他做的事,而是做他發明的東西。這是邀請我們去反省。邀請我們重新思考耶穌對祂面前的那些人所講的話,這也是對我們說的。這兩個兒子,誰遵行了父親的意願呢?

所以,耶穌也告訴我們今天的基督徒:「注意,在我聖言的光照下想想你們的生活,因為我要的不是說『主啊、主啊』的人,如第二個兒子,說『是』卻沒有明白我想要什麼。我想讓你忘記自己的自私,打開心扉為你的弟兄姐妹奉獻生命。」兩個孩子,我們有時代表第一個,有時代表第二個。

但是,還有第三個兒子,耶穌沒有講,但讓我們去感受。那就是祂。祂就是說「是」,並奉獻了自己的生命的那個兒子。我認為,這三個孩子,我們都像。因為,我們有時說不,因為這要讓我們去葡萄園奉獻生命。我們有時說「是」,因為我們只明白自己腦子裡所想的。但有時候,我們像第三個孩子;我們喜樂地為弟兄姐妹奉獻我們的生命和愛。

現在,耶穌直接面向祂人民的宗教領袖,並適用了這個寓言。讓我們聽聽:

耶穌就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稅吏和娼妓要比你們先進天主的國。因為若翰已來指引你們走正義的路但你們不信他,稅吏和娼妓反而信了他。即使你們看見了這一切,還是沒有回心轉意來信他。」

我們儘量不要誤解耶穌說的這些話,因為有一種危險,說稅吏和娼妓是好的,基督徒是壞的……那些去教堂的人比其他人壞。這不正確。稅吏和娼妓不實行天主的旨意;他們是罪人,你們不應該像他們那樣做。但至少他們知道他們錯了。他們良心不安……所有人都指出他們走錯了路。他們是眾人責備的對象。

耶穌問宗教權威一個問題。祂問他們洗者若翰的權威從哪裡來,「是來自天主還是來自人?」他們沒有回應。現在耶穌回應:洗者若翰的權威來自天主有人接受了他的宣講而悔改了,但你們卻沒有改變你們的生活。你們不讓自己回心轉意,因為你們仍藏在自己的安全區域,即你們發明的宗教內。當洗者若翰來邀請人悔改實行天主真正旨意的時候,你們說「不」。

以前你們說「是」,但不接受天主的旨意,而是接受你們認為的天主的旨意。然而,這些可憐的罪人,接受了洗者若翰的宣講,他們悔改了。他們就像第一個孩子,意識到自己遠離天主,知道自己在實行自己的旨意,意識到自己說了「不」。這些罪人甚至沒有試圖欺騙自己去順從人所發明的誡命。他們沒有用那些與真宗教毫無關係的宗教活動去安慰自己的良心。他們意識到了自己的貧困與軟弱,這讓他們首先接受洗者若翰帶來的新,從而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為我們今天的基督徒的訊息是:作為已受洗的基督徒,我們已經對上主說了「是」。而現在,是時候認識到,「是」的背後是無意識的,人沒有明白洗禮的誓願所暗含的是什麼。也許我們隱藏在某些宗教活動背後,今天,上主藉著這個寓言召叫我們打開心扉去接受祂真正期待我們去做的事。

祝大家主日好,並過好新的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