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廢料分類
高階核廢料:用過核燃料,以及在反應爐及其週圍,和其他區域被活化,能量高於每立方米2000瓦以上的物質,因為放射線能量極高,半衰期極長,可能高達萬年至百萬年,才能到無害化,所以要配合選擇極其穩定的地質條件,確保百萬年不變。目前只有芬蘭宣稱已有高階核廢料最終貯存場。(註:台灣除了用過的核燃料,其他的都屬低階核燃料)
中階核廢料:即被反應爐運轉期間,放射線活化物質能量低於每一立方米2000瓦的核廢料,主要是核電廠拆除後的一些金屬廢料。(註:這部分在台灣也被當成「低階核廢料」)
低階核廢料:未被活化的的,受到輻射塵、輻射物質污染的物料,放射線強度高於每公斤100貝克,包含拆廠的土石、除污器具、工人的用具、衣物等。
個人認為,核廢料的分類要從短中長期的輻射防護策略與措施,以及各階段除污、拆解、破碎、壓縮等程序來,還有最後的包裝、臨時儲存、暫時儲存、中期儲存,到最終貯存來看,應分成高、中、低三級核廢料比較合理,未來在執行層面也比較能適切因應。
數字說話
準備40年
耗資40億(歐元)
坑道40公里
這就是德國工藝精神,不計成本,只要能做到更好,就去做,沒有人會去質疑「為什麼我們要花這麼多的錢?」或是因此而產生工程弊案。當然,如果花錢讓工程更安全,厚工加料,錢花在工程品質、可靠度、耐久度上,也就不是弊案了。
200人避難空間
Credits:
JAY 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