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DT挖掘机爆料 P4实验室第2季 (10)下

DT挖掘机说明:

在上一文中,我们已经对中共利用国家机器绑架14亿中国人民盗取美国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事实线索进行了披露,也通过几个案例说明了“蓝金黄”计划的实施方法和过程。可以说,通过种种蓝金黄手段,他们几乎达到了自己3F美国的目的。当然,在这场针对美国的沉船计划中的核心计划就是“病毒生化武器”研制计划中,新冠病毒是不是它们唯一的武器呢?绝对不是,它们组织了庞大的科研队伍,建立了两个P4安全级别的生物实验室和众多的P3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就是准备了庞大的战略储备,目的是不是一种武器,而是更多的生化武器。

接DT挖掘机爆料 P4实验室第2季 (10)上

第二部分:进行动物模型测试的动物实验室和动物。

在明确了P4实验室所掌握的病毒毒株数量具有1400多类6万余株巨大的体量后,我们先关注一下进行动物模型测试的动物实验室和动物。

实验动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是研发病毒基因武器必须要首先进行动物实验和动物试验,首先要明确实验和试验的区别,实验是在实验室里,目的是获得实验数据,而试验则是检测病毒武器的效果。动物实验一般包括低等级的实验动物如小白鼠(实验用)和高等级实验动物(类人灵长类)也就是各种猴子。动物试验不一定用真正的病毒,可以使用类似的病毒(原理一样病毒)来检测效果,但是这种试验一定是在自然环境下,比如自然界的蝙蝠、自然界的养殖牲畜如猪,自然界养殖的猴子身上,甚至在真正的人身上。由于是试验,所以危险性和保密程度会很高。防护和准备工作也会做得很完善,我们只所以断定2016年广州边远山区爆发的猪瘟就是一场冠状病毒武器的试验(不是实验)就是这个原因。

关于实验动物,这里不做更多的阐述,这里只是挖掘实验动物中更高级别的灵长类动物,因为只有这种类人动物,才能作为一个病毒武器的实验和试验来使用。简单的说,就是你在实验室中验证了这种病毒能够传染给猴子后,并且通过野外的试验证明能够在猴子中通过气溶胶(病毒的主要传染方式)传染后并且能够在猪群身上确定传染后基本上可以断定制造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病毒了。而2016年的猪瘟病毒中已经找到了那群猪,所以找到那群猴子就非常关键。当然,不可能去一个自然保护区去找那群猴子,那是具有风险的,搞不好会出来另外一种艾滋病病毒。

早在2003年SARS之后,他们就找到了那群猴子。

我们先看三张表格:

生化武器超级战队

2003年SARS病毒分工

2003年抗击SARS中科院及军队系统主要参与单位

这三张表格都是前面出示过的,可以说对于寻找猴子意义重大,其中最后一张表格是第二张表格的基础,而第二张表格则是第一张的基础。那么在第三张表格中,已经清楚的表明了昆明动物所和军医科学研究院、解放军总后勤部三家单位在建立一个高等动物研究中心,这就是猴子的所在地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的“灵长类实验动物中心”。

这篇文章清楚地表明“灵长类实验动物中心”早在2001年就已筹建,时间在2003年的SARS之前。而这项任务的实施不是昆明动物所一个单位,具体的合作在路甬祥的那篇讲话中可以找到:“同时,昆明动物所和上海的研究机构与军事医学科学院一道,在解放军总后勤部的支持下,组织建立高等动物研究中心,利用灵长目动物进行病毒学实验。动物所自筹资金,在广东进行查找病原体来源的研究。”也就是说,上述表格中的具体单位的分工:在解放军总后勤部(安全保卫)的支持下,昆明动物所和上海的研究机构与军事医学科学院一道,组织建立了高等动物研究中心。我们的挖掘资料清楚地表明:依托昆明动物所建立的高等动物研究中心真正的管理者和使用者是军事医学科学院与上海的研究机构,而随后实验猴子的数量的不一致也证明了这一点。

这是昆明动物所的官方网站介绍: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灵长类实验动物中心。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我国最早开展灵长类动物的驯养繁殖和研究,于1959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灵长类动物人工驯养繁殖中心。现有猕猴、食蟹猴、短尾猴、熊猴、平顶猴、金丝猴和树鼩等多种灵长类实验动物种群,每年可生产数百头高品质的实验用灵长类动物,并且,它们都有“身份证”,有遗传背景清楚的计算机管理档案。画面上,那些在白线条勾勒下特别耀眼的红砖房便是“猴别墅”。环境的优美程度,让人立刻想到孙悟空的“花果山”。除工作人员外,其他人员是不能随便出入的,所以说它热闹却罕见人迹。

经过数十年建设,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成为我国灵长类生物学研究实力最强的单位之一,现有建筑面积为5500m2的灵长类饲养繁殖动物房和6500m2的3幢动物实验楼,拥有洁净等级达到万级的高等级灵长类动物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可容纳500头灵长类动物实验,同时满足12个新药的筛选及药效学实验。已构建动物实验技术体系,形成支撑人类重大疾病机理基础研究、疾病动物模型研究与构建、药效学评价、药物临床前安全评价等工作的公共服务平台。依托该中心,建立了“中国科学院昆明灵长类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动物模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验动物中心”、“中国科学院树鼩饲养繁殖基地”和正在建设中的“国家昆明高等级生物安全灵长类实验中心”。

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 )
猕猴(Macaca mulatta )
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 )
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
熊猴(Macaca assamensis)
标准化灵长类动物房舍远照
标准化灵长类动物房舍近照
平顶猴(Macaca nemestrina)
树鼩((Tupaia Belangeris,Tree Shrew)

实验条件

1. 微生物实验室

2. 病毒实验室

3. 生化检验室

全血自动分析仪

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

4. 病理实验室

全自动组织脱水机、封片机、染色机
全自动组织包埋机、石蜡切片机

5. 解剖室

电动升降解剖床

而实验猴子的数量呢?1400多只,不用惊叹,拥有雄厚实力,但是这不是最多的。

2004年10月底,由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主办,第一届国际灵长类生物医学研讨会在昆明隆重召开,《自然》杂志迅速报道了这一盛会。看到该所拥有1400多只实验用猴子和科研实力雄厚的灵长类实验中心,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FraserWilson很受鼓舞,决定留在昆明动物所长期从事研究工作。2005年,FraserWilson教授的研究项目得到我国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这也是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对“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学者给予资助的首例。

可以说,这个研究中心的真正掌握者是军事医学科学院而总参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并且在2004年底已经基本建成。这与10多年后建成的P4实验室的接管者又是惊奇的一致,一切又是那么神奇。

但是,一切真的刚刚开始。我们再看另外一篇报道:

广州院地共建人类疾病与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平台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4-08-06

8月5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合作项目在穗签约,携手共建人类疾病与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平台。当今社会面临诸如艾滋病、癌症、SARS、神经性病及心血管病等挑战,而灵长类动物是人类的近亲,其进化程度高,在组织结构、免疫、生理与代谢等方面与人类具有高度的近似性,在生命科学及生物医药研究与开发方面是不可替代的实验动物,应用价值远高过其他种类的动物。去年由中科院、广东省、广州市三方共建的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重大医学问题的应用基础和生物医药产业急需的核心高技术研究开发为主,通过与医学中心的合作或与物医药企业达成战略同盟等形式产生带动和示范作用,引入国际知名权威机构和相关产业参与,推动健康医药和生物医药产业的进步。

广东省科学院下属的广东省昆虫所(华南濒危动物所)九佛基地拥有灵长类动物4500只。每年可向国内外实验机构提供1000多只符合国际实验质量标准的动物,为合作开展生命科学和比较医学研究,特别是进行流行病学、实验动物模型、疾病机理、药物筛选和安全性评价等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双方为进一步推动国内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本着资源共享、联合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双方决定在广东省昆虫所(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九佛基地合作共建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平台,并以之作为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的临床前动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合作的内容还包括:瞄准生命科学及生物医药技术前沿,开展人类重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机理、感染机制等原始性的基础研究,成为我国生物医药及公共健康研发机构的重要支撑平台;以灵长类实验动物为目标载体,通过人类疾病灵长类动物模型及功能基因研究,开展物生物医药技术与产品的药理、药效研究等等;建立以生物医药产品及技术为主的临床前安全评价的技术支撑及实验平台等

注意这句话“广东省科学院下属的广东省昆虫所(华南濒危动物所)九佛基地拥有灵长类动物4500只。每年可向国内外实验机构提供1000多只符合国际实验质量标准的动物”广东九佛基地,也就是广东昆虫所所管理的基地才拥有真正的灵长类实验动物军团。当然你在官方公布的资料会看到如下介绍: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以提供高质量动物实验服务为目标,秉承国际医药严格的动物实验质量管理和动物实验标准操作程序,注重动物福利,创新引入6S管理体系,力争建成一流的国际化动物实验研究基地。已通过广东省科技厅的设施检测并获得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此外中心正在向信息化管理方向发展,已建立有啮齿类动物组织学图谱数据库,畸胎瘤分析图谱数据库,并正在构建电子信息管理系统。

中心现有新园区H栋、孵化器一楼和九佛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心三处实验设施,包括:普通级大动物实验室1000㎡,可饲养96只实验猴,300余只实验兔;SPF级动物实验室1500㎡,可饲养20000余只大小鼠;九佛非人灵长类大动物实验室320㎡,可饲养150只实验猴;水生动物实验室200㎡,可饲养1500只爪蟾及1600余条斑马鱼;P2实验室200㎡,可饲养3000只小鼠。

此外,中心配备总价值超过2000万的仪器设备,包括小动物活体成像仪、多导生理记录仪、小动物超声影像系统等,可基本满足干细胞、传染性疾病、代谢疾病、肿瘤疾病、药物代谢等动物模型的研究及组织病理学的研究。

中心可提供标准化实验动物管理、胚胎净化与冻存、模式动物繁殖与维持、动物模型构建与评估、特殊品系引进、病理实验、实验人员培训及动物实验设计咨询等服务。中心将在实验动物标准化和动物实验规范化方面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同时符合国际惯例新路,为我院开展高水准的生物医药研究和国内外的交流合作提供全方位的动物实验服务保障工作。

在这份材料中清楚的说明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拥有九佛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心三处实验设施,包括:普通级大动物实验室1000㎡,可饲养96只实验猴,300余只实验兔;SPF级动物实验室1500㎡,可饲养20000余只大小鼠;九佛非人灵长类大动物实验室320㎡,可饲养150只实验猴,总计可以饲养246只猴子,那么剩余的3700多只猴子呢?SARS之后作为重点工程中科院与广东省政府合作建立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难道仅仅是为了管理者246只猴子吗?答案将在终结篇中揭晓。

好了,猴子找到了,其他的实验动物我们不再做挖掘了,因为那已经不再重要,如果需要,大家去查询公开的网站吧,去挖掘吧,或许还有更多的猴子。

第三部分 掌握重组病毒和洗白技术的科技人才和进行重组技术研究和实验的硬件条件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教导我们“干革命队伍很关键!”所以最核心的还不是那6万多株活体病毒,不是那几千只试验用的猴子,而是人。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已经揭示了中共国从美国使用蓝金黄手段挖掘科技人才和盗取科技技术的事实真相,其目的是3F美国,也就是搞弱、搞乱、搞垮美国。既然病毒基因武器作为最终决战的大杀器,那么制造这个杀器的队伍一定是秘密的,也一定是庞大的,但是核心是“技术上一定是过硬”的,就是确保能够经过十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准备,举国家之力,这只队伍能够完成这个任务。

所以我们先来看看以武汉病毒研究所和武汉大学生科院“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集合的队伍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

武汉病毒研究所团队

武汉病毒所的团队资料我们在第一季的挖掘爆料资料中已经出示过,在这里只做一个统计报表:

武汉病毒所任职人员统计表(本表中在下表出现的不单独列出)

本表共列出60人,其中管理人员4人;工程师3人;研究人员53人。其中15人在武汉病毒所工作。

下表列出各个通信地址

从上面三张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内容::

A. 裙带关系,其中本科、硕士研究生中主要来源于武汉大学、武汉病毒研究所和武汉地区的其他学校

B. 出国经历 绝大部分具有出国经历。其中美国最多,其次是欧洲的法国、荷兰、德国还有日本、澳洲、新加坡

C. 人员通讯地址 出现小洪山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

D. 人员国内经历 出现了以下单位,中科院微生物所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这些内容表明了“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种人员管理的结构和关系。这个实验室是一个核心,在研究上依托武汉大学生科院、武汉病毒所、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三家科研单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也主要依托这三家单位。这种结构最大的好处就是一种绝妙的掩饰,可以掩盖真相。试想,如果没有文贵先生爆料出郭德银,你绝对不会想到这个实验室和P4实验室以及新冠病毒的关系。这种管理结构等于给研制生化武器的魔鬼行径带上一个科研利民的面具,不仅从资金上从国家层面获得保证,而且不会引起国际社会和美国的关注,一切变得合理合法。

这种管理关系当然还有更多的含义1、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定是一个管理的中枢管道,也就是说,它管理着下属单位的研究工作(当然是核心的与基因武器研究相关),同时紧紧地把握着整个下面三个单位的研究进度和方向,就是分配、指挥、领导它所负责任务,这个过程的情况,成果一定会向学术委员会进行汇报,因为它所负责的只是基因武器研发的一个核心部分,就是病毒武器的研制。而其他部分的工作需要另外的团队来进行,所以必定是个管道。2、它的阶段性任务完成后必然会进行战略上的转移,也就是主要人员的调整。同时,重要资源必然会移交。当然,这个机构还是具有存在的意义,但是核心任务已经改变。3、正是这种结构,使得关键性的研发不一定在这个实验室,很多基础性的工作和准备工作可以在依托的三个单位来完成,病毒合成制作部分一定是核心人员来完成,而实验和试验可以断定不会在依托单位进行,而是更加秘密的队伍,当然依托单位的研究人员可以参与,在表面上一定又是依托武汉病毒研究所。

正是基于此,有一些人物一定不会出现了如石正丽、王延轶、袁志明这些关键的人物,因为他们是具体做事的,而不是做这种管道和沟通工作。也只有这样,才会更符合严格的保密制度,基本上石正丽这些科学家都是不知情的,知道核心任务的人一定是在“实验室的管理队伍里“,而与其他部分沟通的知情人一定在“学术委员会里”。

A. 所说的裙带关系是必然的,因为只有这种裙带关系建立的结构才会可靠,才不会容易发生泄密。这也证明了这个任务的重要性和保密级别。

B. 所有的出国经历可以看出病毒研制技术准备的迹象,而且能够看出主要的窃取技术的来源是美国,如果从美国获取不了,就转道法国、荷兰甚至其他国家。这种做法也会降低美国的关注度。

C. 所有人通信地址没有出现郑店一方面说明他们在掩盖这个实验室和P4的关系,当然更主要的是P4实验室是他们任务的最终接收者,存在一种移交关系,所以没有必要出现相关的人,从病毒毒株的数量上证明了这一点,完成的病毒武器被移交给军方。而这个武器的原始合成一定是在P3实验室里。

D. 国内人员的调动和经历更加说明了学术委员会的重要性,其中微生物所、生物物理所、上海巴斯德、军医科学院都是主要单位,而这种人员的调动是学术委员会掌控的,包括出国和人员调动都是为了这个核心任务的完成。

表格:各单位的隶属关系

那么最后我们在上面表格的基础上,分解出以下表格:

1、 人物经历主要时间点(按照依托单位)

武汉病毒研究所人员经历统计表

A、从这个表格中可以看到,2003年(P4实验室启动前)入职武汉病毒所的13人,2004-2010就是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期间入职武汉病毒所的27人,2011-2016年期间入职的13人,而2017-今也就是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任职期间入职的只有4人。从这些表格中人员的经历可以看到,他们大多是国家选定的定向培养的学生,出国的留学和访问学者也基本上是都是公费。这种人员的入职安排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保证研究工作的稳定性,而调动这些人员从各个单位入职的则是学术委员会。因为只有更高层次的人,才有这种布局的权限。中科院系统不可能做出这种布局。并且在这种布局上,也就是人员的调动和出国安排上,罕见的是一路绿灯。

B、通过这个表格,我们来看看都谁是田波老师的学生,除了郭德银,吴建国、肖庚富、王延轶,这个人就是吴叔文“2006.9–2012.6, 武汉大学, 博士, 导师: 田波教授”,奇怪的是这个人异常的低调,作为田波老师的学生也一直提升的不快。那么他是不是郭德银所说的提供给舒红兵服务的三个研究生之一呢?不得而知。

C、通过这些表格我们还知道了有8个人分别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Wageningen University)病毒系学习过,也就是说,他们是校友,分别是王曼丽、孙修炼、胡志红、邓菲、沈姝、王华林、彭珂、陈新文。

D、在上面这张表格中,严兵的简历非常简单,其他资料查询不到。

2、主要人员学术论文分析

我们把“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武汉病毒所任职的15个人的科技论文列出来,并请我们的专家解读一下:

製作生化武器的核心是從野外分離病毒,改造病毒以及病毒解藥的研製。真正參與研製生化武器 知道秘密的人只是很少數的。研究所裏絕大部分人只是被中共綁架的普通的科學家。但是這些科學家的成果,技術,科研用病毒毒株無形中為中共研製生化武器和解藥搭建了一個巨大的平臺和資源庫。中共軍方可以在這些科學家不知情的情況下 把他們的成果和技術拿來為邪惡的目的服務。

我們按照研究的種類來給這些人的科技論文分類 姓名用相關顔色標注 看這些人的研究,我們的目的是從這些研究裏面看清中共大的佈局。

研究主要涉及到在各種動物身上找病毒或細菌用紅色標記(學術上可以説是研究病毒或細菌進化,但是被中共拿去做生化武器資源庫)

研究主要涉及到病毒感染的細胞分子機理研究或者研究用新技術開發用藍色標記(病毒感染基本機制研究 很難直接涉及到病毒及解藥的研製,但某種程度下可以作爲軍方生化武器研究的理論參考和技術支持)

研究主要涉及到病毒的解藥 即小分子抑制劑,多肽抑制劑和抗體疫苗等用綠色標記(直接涉及到解藥的研製)

研究主要涉及到病毒的蛋白純化 生物化學或生物物理 分子相互作用以及生物材料相關的用橙色標記(為解藥研製提供分子基礎)

從總結中可以看出,這些科學家的研究,絕大多數都是正常的,以分子機制和抗病毒爲主。但是這些科學家的全部成果,是隨時可以被中共軍方拿走或利用來做生物武器研究。這些研究涵蓋了病毒感染過程中各個步驟的分子機理,關鍵蛋白相互作用,小分子抑制劑以及疫苗研發等各個方面。也涵蓋了各種常見病毒。而軍方擁有這些資源的情況下,造生化武器就像烤麵包一樣簡單。

以下为官方公布的武汉病毒所简介(这个简介发表于2008年陈新文任所长时期,比较详实准确):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座落于武汉市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始建于1956年,是专业从事病毒学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机构,2002年、2006年先后被批准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二期、三期)序列,学科重点由原来的普通病毒学扩展到医学病毒和新生病毒性疾病的研究。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科技目标是面向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人口健康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需求,面向病毒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重点开展农业病毒(农业微生物)和医学病毒研究,力争在科学前沿作出原始科学创新,通过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发展重要病毒性疾病的检测及防疫技术,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健康和国家安全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贡献。

科研布局上设有分子病毒学研究室、生物防治研究室、分析生物技术研究室和中国病毒资源与信息中心。共设有21个研究学科组。拥有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武汉大学共建)、中-荷-法无脊椎动物病毒学联合开放实验室、HIV初筛实验室、湖北省病毒疾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病毒资源科学数据库等研究技术平台。技术支撑体系由大型设备分析测试中心、单抗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 《中国病毒学》编辑部、网络信息中心组成。管理系统设置综合办公室、组织人教处和科研计划财务处三个职能部门。

“中国病毒资源与信息中心”拥有亚洲最大的病毒保藏库,保藏有各类病毒900余株。创建了具有现代化展示手段的中国唯一的“中国病毒标本馆”,集学科性、特色性和科普性于一体,是第一批“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技活动示范基地”。

建所50年来,经过几代科学家艰苦卓绝地努力,在病毒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科技成果227项,获奖成果96项,发表有学术价值论文1800余篇,出版专著50部,申请专利119项,授权专利73项。对外学术交流频繁,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英国、荷兰、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学府及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20多名中外知名学者、专家兼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作为国内少有的几个培养病毒学高级人才的单位之一,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现有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已培养出病毒学相关专业研究生300多名,在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40余人。主办的《中国病毒学》是中国生物学医学核心期刊和病毒学权威刊物,长期被美国BA、CA等国内外文摘刊物和数据库收录。

武汉病毒研究所拥有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体的高水平研究队伍。现有职工180人,专业技术人员152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2人,其中正高级25人。研究员中,45岁以下的占50%。从事科学研究人员82人,平均年龄38岁,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占83%。从国内外引进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跨世纪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人。一批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在国际学术舞台崭露头角。

本所拥有优越的科研支撑条件。有多种类型、价值2100多万元的先进科研仪器设备。建有BSL-3实验室和一栋使用面积约600平方米的SPF级实验动物房,湖北省微生物学会和武汉微生物学会挂靠本所。

武汉病毒研究所将秉承“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所风,在宁静、优美、和谐的科研环境中创造祖国科技事业的辉煌,努力为我国病毒学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现任领导

所长陈新文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陈新文,男,1964年出生,博士,研究员。获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学专业学士学位,1988年河南工业大学(原郑州粮食学院)生物化学专业研究生班毕业,2001年获荷兰瓦赫宁根大学(WageningenUniversity)病毒学专业博士学位。

先后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大学(UniversityCalifornia,Berkeley)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从事合作研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所长,武汉病毒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所学位委员会委员,病毒学研究室主任,肝炎病毒与基因治疗学科组组长。兼《中国病毒学》主编、 《中国生物学文摘》编委。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专业委员会顾问、湖北省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分子病毒学基础研究,在杆状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以及肝炎病毒的基因功能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主持承担了“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在研课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70多篇,其中SCI源期刊论文30余篇;参加编写专著两部。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和第五届武汉市优秀青年等荣誉和奖励。

学术机构

1、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主 任:袁志明

副主任:陈新文

委 员:胡志红、张先恩、石正丽、王汉中、陈则、陈士云、李天宪、彭辉银、周亚凤、周宁一、高守疆

秘书:梁莉

2、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学位委员会

主 任:陈士云

副主任:石正丽

成 员:陈新文 陈则 胡志红 李天宪 彭辉银 危宏平 王华林 王汉中 杨荣阁 袁志明 周宁一

3、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委员会

主 任:袁志明

副主任:陈则 陈士云

成 员:胡志红 龚汉洲 陈新文 李天宪 宋冬林 张治平 王汉中 袁丽 孙修炼 安学芳

秘书:宋冬林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4年批准立项建设,是中国开展病毒学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培养病毒学高层次人才、促进病毒学及其相关领域国际国内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之一。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田波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陈焕春院士,实验室主任吴建国“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实验室根据科学发展趋势、国家需求和人类健康需要等,瞄准病毒学研究前沿,以引起重大和突发性疾病的病毒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病毒学及现代生物技术,从病毒、宿主细胞、机体和人群等不同层面,研究病毒感染的分子过程及其伴随的生命现象,揭示病毒免疫、致病、致癌的分子机理以及病毒病的流行规律;完善我国病毒资源与信息库;发展病毒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新技术。实验室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病毒遗传变异与分子流行病学、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病毒的免疫与致病机理、病毒病的防治基础研究。

实验室目前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研究队伍,目前固定人员有40名,流动人员20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3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名、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1名、“贝利-马丁奖”获得者1名、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实验室承担着多项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已经形成了病毒学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相结合的特色和优势,在SARS病毒与禽流感病毒动物溯源及分子流行病学,昆虫病毒感染与生物防制,人类重要病毒感染、免疫与致病机理,病毒学研究新技术与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些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目前,实验室使用面积达7000平方米,各种仪器设备近100台件,具有三级生物安全(BSL-3)实验室、动物三级生物安全(ABSL-3)实验室、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中国病毒资源与信息中心、SPF级实验动物中心和艾滋病中心等先进的科研条件与技术平台,可满足开展病毒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需要。(这也证明了上面我们对管理结构的分析)

分子病毒学研究室

病毒功能基因组学及基因工程学科组(组长:胡志红)

前身是研究所重点学科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学科组,经过战略性结构调整,研究领域拓展到包括各类新生病毒性疾病在内的病毒学基础和应用研究,重点方向有病毒的功能基因组学、基因工程技术改良重组病毒杀虫剂、新生病毒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病毒感染机理解析及抗病毒药物筛选。目前的研究对象有杆状病毒、SARS冠状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承担有多项国家973、863、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欧盟第六框架项目以及中—荷科技战略联盟计划项目,与荷兰、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先进实验室建立有长期的合作关系。

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及基因治疗学科组(组长:陈新文)

针对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病毒病如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开展型乙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分子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抗药机理,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揭示病毒致病的分子机理,研制基因工程疫苗,探索新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基因治疗)。

研究杆状病毒侵入哺乳动物细胞的机理,杆状病毒基因组DNA在哺乳动物细胞和实验动物体中的状态及目的基因的表达规律,了解杆状病毒用于基因治疗的安全性和效率,奠定其应用的基础。同时构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杆状病毒载体系统并用于重要疾病的基因治疗。

流感病毒学科组(组长:陈则)

主要研究方向有:人类流感病毒核酸疫苗的应用及其基础研究。包括DNA疫苗、重组疫苗、亚单位疫苗、灭活疫苗、粘膜疫苗和疫苗佐剂等;禽流感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和流感病毒跨种(族)感染机理研究。进一步了解流感病毒储存源和动物链的组成,明确其遗传变异规律和病毒致病力的关系;SARS病毒疫苗的研究及治疗药物的开发。目前承担的课题有”百人计划”项目、国家“863”研究一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一项、院创新方向性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二项和省科技厅、教育厅SAPS研究专项基金。发表论文30余篇.

水生病毒学科组(组长:石正丽)

从事鱼、虾、蟹和贝类等主要经济水产动物病毒和藻类病毒的研究。包括病毒病原的分离、鉴定与分类,重要病毒的基因组和蛋白质功能的研究,病毒致病的分子机理和免疫机理,病毒诊断技术的建立。目前主持有国家863海洋生物技术课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子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人畜共患病学科组(组长:王汉中)

主要涉及几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毒、如SARS-CoV、口蹄疫病毒、人和动物的轮状病毒以及其他新生疾病病原的研究,目前研究范围集中在SARS-CoV病毒的的自然宿主和起源的研究以及SARS-CoV病毒、口蹄疫病毒、轮状病毒的分子进化和分子流行病学、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揭示病毒致病的分子机理、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原理、病毒毒力基因的鉴定及功能分析、病毒疫苗研制,开发快速灵敏的早期诊断试剂,为中国主要人畜共患病毒性疾病以及新生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及早期预警预报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肿瘤病毒学科组(组长:高守疆)

长期研究目标是探讨病毒引发的人类肿瘤疾病的致病机理,特别是针对肿瘤疾病在中国的流行病学及相关分析,揭示肿瘤病毒致细胞恶性转化的分子机理。研究成果将为探索预防与治疗由病毒引发的癌症等疾病提供科学依据。该学科组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TumorVirologyProgramintheUniversityofTexasHealthScienceCenteratSanAntonio)保持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HIV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学科组(组长:杨荣阁)

主要致力于AIDS和HIV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包括HIV的感染机制、变异和流行。HIV病毒的重组、HIV病毒与人类免疫系统的作用。这些研究是建立在基因和细胞水平上的。基于HIV的研究成果,发展新的HIV疫苗。所有这些研究将为提高AIDS病毒在中国的控制和预防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病毒复制与抗病毒药物学科组:(组长:陈绪林)

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在理解主要病毒从吸附侵入,病毒基因组的转录与复制,病毒的装配与成熟释放的详细机制的基础上,建立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肝病毒(HBV)、禽流感病毒(AIV)、疱疹病毒(Herpesvirus)等不同靶位点的药物筛选模型,从不同来源(中草药、海洋药物、微生物代谢产物、人工合成的小分子等)的化合物库中筛选高效低毒的抗病毒药物。

正如上面我们的科学家解读的那样,所有的研究所、学校、研究员、教授、培养的学生,以及病毒资源、实验动物都被视为这个组织的党产,私有,所有全世界华人用辛苦和聪明才智获得的财富和知识、技术被这个组织彻底盗取、绑架,这些实验室、研究所、高级科技人员均自觉不自觉地沦为生化武器研制的帮凶。被绑架后被遮盖后欺骗全世界的中国生物医学研究的实力就是CCP研制生化武器的全部软实力和基础。在这种实力基础下,研制一种SARS这样的生化武器,真是太容易了,当然,CCP绝对不会只研制一种病毒。

第四部分 关键的一环 病毒武器的控制和使用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梳理出一个生化病毒武器研制的过程以及作为一种武器的必要条件,就是这个武器必须能够掌控。《超限战》这本书中已经勾勒出生化病毒武器的实战效果和重要作用。所以这种病毒武器一定是扩散性强,气溶胶传播是最佳方式(冠状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致死率不能太高,核心是造成一种恐慌,而不是杀人。(杀人的武器另有其他)这种病毒武器一定是能够控制的,也就是是说不能释放出来连自己也杀死,而且要能够针对敌人投放出去,只有这样才能够称之为武器。

那么在武器控制部分就会包括两个方面:A如何控制 B 如何预测和检验武器杀伤敌人的效果,这种控制解决的问题和传统的武器的研发没有本质的区别,当然,这个过程和正常的医学防治病毒研制疫苗(对付病毒的武器)也是基本相同的。具体的说,就是A 研制抑制病毒或者能够对抗病毒的东西 B 进行病毒武器试验(注意不是实验)并建立传播控制模型推演病毒使用效果。我们先说B:与正常疫苗研制不同的是,在这种试验过程中一定包括传播途径的试验和传播方法的试验。而疫苗研制后期是实验,而不包括传播途径的试验和传播方法的试验。换句话说,自然界中的病毒传染给人的途径一旦确认并且找到是不需要试验证明的,人造病毒武器只所以需要试验是因为这种病毒在自然界中不存在,传染效果和传染途径是未知的,所以需要一个个实验(实验室)和试验(模拟自然环境)去找到和确认传播给人的最佳方法和路径。所以,这个实验和试验是有顺序的,先是在实验室里,确定能够传染实验动物从低级到高级“小白鼠”、“实验猪”、最后到“灵长类”猴子。确定效果后,在野外环境下,试验“猴子”、“猪”,最终的武器一定和SARS一样在人群中测试。在测试中,大量的数据被收集,这些数据对于建立控制模型相当重要。病毒武器控制的数学模型可以理解为一种大规模的数学计算,就和现在在实验室里模拟热核武器试验一样,不再需要真正地区爆破一枚氢弹和原子弹,当然这些试验数据的建立是最基础的一步。所以在SARS和2016年猪瘟疫情中出现军人的身影就不奇怪了,他们的真实的目的不是防疫,那是政府部门疾控中心的事情,这些军人和中科院科研单位出现的真正目的就是收集病毒样本和病毒扩散的数据,这是一切研究的基础。

A. 病毒武器的控制,如果控制病毒武器 主要包括 1 抑制剂 2 疫苗 3防控医疗物资,其中抑制剂就是病毒的抑制剂,一般指小分子药物,也可以是羟氯喹这样的药物,它的主要作用是压制病毒带来的症状。在前面的病毒和细菌的区别解析中我们已经得知,对付病毒的最终解决方法就是疫苗,而抑制剂只是压制,就是说你感染病毒后药物能够压制病毒带来的症状,但是能够解除病毒还是靠自身的免疫力,所以抑制剂不是解药。只有疫苗才是真正的解药。防控医疗物资只所以被列为病毒武器的控制部分是因为在你没有解药、抑制剂的情况下避免被病毒传染的方法只有使用医学上的病毒防控设备和手段进行物理上的隔离了。我们试想一下,如果CCP掌控了抑制剂、掌控解药疫苗,掌控了物理隔离的口罩、手套、进行治疗的呼吸机,这个时候释放病毒武器对于被传染国家和人民意外者什么?意味着你的生死掌握在他们手里,这才是CCP所鼓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正涵义,就是人类的命运掌握在他们手中。

我们用一张表格把病毒生化武器的研制过程总结一下:

生化病毒武器研制和使用过程

这就是病毒武器研制生产和使用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病毒控制的数学模型、病毒的批量生产、以及病毒武器的使用一定是最机密的部门所掌握,因为,病毒基因武器的最关键部分是在这里。

病毒武器的研制过程基本上和病毒的研究和科学院研究病毒是为了消灭和战胜病毒的过程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但是核心是谁掌控这种研究的方向。所以石正丽说的确定武汉病毒不产生在她的实验室里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些石正丽这些科学家们只知道为了一点点的金钱、荣誉服从组织的命令,去做研究,去立功争取更多的荣誉和利益,而他们掌控不了研究的方向。即便如此,也要编织层层谎言防线来掩盖研制生化武器这个真相,因为这件事太大了,是对整个人类的挑战,是对美国的挑战。

正是基于这种最简单的逻辑分析,DT挖掘出P3实验室是病毒武器的真正产生的地方,当这种武器被武汉大学生科院和武汉病毒所两个团队经过科研努力研制成功并经过2016年的猪瘟试验后,病毒制造的流程和配方(分离的活体毒株)便被交给了军方,而主要人员完成一种战略上转移,P4实验室开始启动,批量生产和保藏病毒武器。至于这种病毒在哪里制造出来就不重要了,因为能够按照技术方案制造病毒的P3实验室实在是太多了。

从上表中我们看到病毒控制部分,就包涵疫苗和抑制剂,在上文中我们已经剧透过,抑制剂的研发一定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饶子和以及2007年初诺和诺德无偿捐赠给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50万个样品小分子化合物库高度相关,并且2016年的猪瘟试验和两份任命的高度巧合(王延轶任病毒所副所长、唐宏任上海巴斯德所长)这种种挖掘结果正在告诉我们,离真正的大老板和幕后的操纵者已经很近了!

既然是控制的研究内容首要是抑制剂,那我们就从抑制剂开始。

先看一篇报道:

内容摘录如下。

清华等团队从蝙蝠“百毒不侵”中找答案:发现新冠病毒抑制剂

蝙蝠是“百毒不侵”的天然病毒蓄水池,它们为什么携带大量病毒却免受其害?人类是否可以从这里寻求一条对付多种病毒的普适性思路?

北京时间3月31日,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中国疾控中心、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团队联合在论文预印本网站BioRxiv在线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Orthogonal genome-wide screenings in bat cells identify MTHFD1 as a target of broad antiviral therapy”。该研究尚未经同行评议。

研究团队通过对蝙蝠细胞的两万多个基因进行系统全面的筛查,确定了数十个病毒复制所依赖的关键蝙蝠基因,并发现了一个共同的新的宿主基因MTHFD1。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蝙蝠细胞的MTHFD1表达水平比人类相应组织的细胞要低很多,这可能和蝙蝠适应飞行生活的生理变化有关。

研究团队最终发现宿主蛋白MTHFD1的抑制剂carolacton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复制。

他们认为,该研究成果不仅能助力新冠病毒药物研发,有力抗击疫情,更为人类未来抗击突发病毒流行打下基础。

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谭旭研究员和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王林发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清华大学药学院博士生崔进、博士后叶倩、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Danielle Anderson、中国疾控中心黄保英博士为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该研究还得到了中国疾控中心谭文杰研究员、中科院动物所周旭明研究员、美国Duke大学的So Young Kim教授的帮助。

此外,谭旭实验室的这项工作由清华大学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应急专项课题,北京市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和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联合资助。

人类需要广谱抗病毒药物

从SARS、埃博拉到2019年的新冠肺炎(COVID-19),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一直是严重危害全球健康的主要病种之一。这些疫情发展史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当务之急是对于广谱的抗病毒药物的研发。

广谱抗病毒药物对于新发突发病毒感染的应急性治疗可以救重症病人于危难,对于降低死亡率和缓解疫情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抗病毒药物以病毒蛋白作为靶点,它们在应对不断出现的多种不同类别的病毒时很难发挥作用,而且病毒也很容易通过突变自身基因而产生耐药性。

相比之下,由于多种病毒在细胞内复制需要很多共同的宿主蛋白才能完成复制周期,所以针对病毒复制依赖的宿主蛋白的新型抗病毒药物可能具有广谱性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的优点。

论文中提到,蝙蝠是埃博拉病毒、SARS-CoV、MERS-CoV、亨尼巴病毒属和新冠病毒等病毒的天然宿主。研究团队试图从蝙蝠基因组分析入手,使用领先的功能基因组学方法,系统地寻找病毒生命周期依赖的宿主因子,通过理解病毒-宿主因子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来寻找新的抗病毒药物靶点。

蝙蝠为何“百毒不侵”?

蝙蝠属于哺乳动物门翼手目,是唯一能真正飞行的哺乳动物。近年来诸多大规模致死疫情都和蝙蝠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蝙蝠也已经被公认为新兴病毒最重要的天然“蓄水池”。

作者们提到,2003年的SARS、2014年的埃博拉以及2019年末开始暴发的的新冠肺炎均给世界各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恐慌。诸多证据支持蝙蝠是这些致病病毒的共同的天然宿主,病毒从蝙蝠到某个中间宿主传播最终导致了疫情的大规模暴发。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虽然蝙蝠可以携带多种致病病毒,但是这些病毒却不会对蝙蝠造成明显的症状。蝙蝠对病毒的高度耐受性可能也是其能携带并传播多种病毒的重要原因。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周鹏曾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www.thepapr.cn)采访时表示,“从免疫学角度来说,蝙蝠的免疫系统还是很独特的,它是唯一一个会持续飞行的哺乳动物,飞行这种能力就造成它很多基因和人或者其他哺乳动物的基因不一样,这些不一样的基因很多就是和抗病毒、免疫系统相关的。”

周鹏等人此前也证实,蝙蝠体内总是保持了一定量的干扰素表达。干扰素是一个很关键的抗病毒蛋白,如果它在身体中总是保持“低量”,就相当于动物本身具有“全天候保护”的防御机制。

“我们现在初步的结论是它的免疫通路会保持一定量的防御状态,但不会免疫过激。像人感染SARS等病毒最后会死于过度的炎症反应,但是蝙蝠的炎症反应和先天免疫不会过激,所以它也不会受到损伤。”

周鹏等人此前也提到过类似思路,研究蝙蝠携带病毒而不患病这一独特之处,有望让人类从中学习如何对抗病毒。

作者们认为,蝙蝠的生理学研究和基因组测序结果为解释其耐受病毒的能力提供了多种解释,而功能基因组学筛选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病毒感染蝙蝠细胞所需要的宿主因子。

两万多个基因筛选:蝙蝠与人类的病毒感染机制有何不同?

基于以上背景,研究团队建立了第一个蝙蝠(黑妖狐蝠,Pteropus alecto)的全基因组CRISPR敲除文库并完成了黑妖狐蝠肾上皮细胞(PaKi细胞)的流感病毒感染的全基因组CRISPR筛选,从中找到了20多个病毒复制所依赖的宿主因子(图一)。

与此同时,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的王林发课题组用RNA干扰(RNAi)的方法进行了蝙蝠细胞针对腮腺炎病毒感染的筛选,找到了数十个病毒依赖的宿主因子。

通过对两个课题组的筛选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团队发现其中都包括细胞内吞作用和蛋白分泌通路的重要基因,这些跟人类细胞的病毒感染是类似的,说明蝙蝠细胞和人类细胞的病毒感染对这些通路的依赖是保守的。

除此之外,两组筛选都发现了一个共同的新的宿主基因MTHFD1。MTHFD1编码亚甲基四氢叶酸脱氢酶,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嘌呤碱基从头合成的重要代谢酶。

非常有意思的是,以前的工作在人体细胞的全基因组筛选病毒宿主因子都没有发现MTHFD1。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蝙蝠细胞的MTHFD1表达水平比人类相应组织的细胞要低很多,这可能和蝙蝠适应飞行生活的生理变化有关。

总体来说,研究团队通过对蝙蝠细胞的两万多个基因进行系统全面的筛查,确定了数十个病毒复制所依赖的关键蝙蝠基因。这些基因在蝙蝠和人类中功能是保守的,但是基因表达水平的物种差异可能决定了病毒感染的不同的病理结果。

发现抑制剂carolacton

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RNA病毒包括腮腺炎病毒、马六甲病毒、寨卡病毒等都对MTHFD1的缺失非常敏感,而MTHFD1的抑制剂carolacton对于上述病毒的复制有非常强的抑制作用。这个现象在蝙蝠和人类细胞都很显著。

Carolacton是一种天然产物,被作为抗生素候选分子用于抑制细菌的菌膜生成。

令人欣喜的是,通过与中国疾控中心合作,研究团队发现carolacton也能有效的抑制新冠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复制,而且抗病毒有效浓度远远低于细胞毒性浓度,展示出了良好的成药性。

蝙蝠的基因筛查导致了MTHFD1这个全新的抗病毒药物靶点及carolacton这个抗病毒小分子的发现。这个结果也提示我们可以从研究蝙蝠的病毒感染机制中学习到如何应对病毒感染。

据悉,研究团队后续将在动物感染模型上进一步对carolacton及其衍生物的抗病毒功能进行临床前测试,希望能将其作为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早日推向临床。MTHFD1相关的基因对病毒的影响及其药物靶向的研究也有望提供更多的候选药物分子。

另外,研究团队前期建立的全基因组筛选系统也将在针对蝙蝠的其它组织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的研究中发挥巨大作用,帮助研究者继续探寻蝙蝠的更多的奥秘。

注意这篇文章的发表是在2020年的3月31日,此时全球疫情早已大爆发,并且文章中的相关作者和研究人员和单位均陷入病毒来源的漩涡之中。在请我们的科学家解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先来说说如果是一个普通的不懂生物科学的人读了这篇文章的感觉:就是病毒不再可怕,解药找到了,就是发现SARS、猪瘟、新冠病毒源于蝙蝠的团队找到了新冠病毒的解药,就是抑制剂,而这是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的“三步之内必有解药”的药王谷哲学思想了——解药要从病毒的动物宿主蝙蝠身上去发现,寻找。这种逻辑思想对于一个不懂科学的人的迷惑性是巨大。

那么我们的科学家是怎么解读呢:A 不确定这篇论文的科学性,这篇文章里科学部分表述是说首先病毒复制需要借助宿主细胞的蛋白,研究发现这个MTHFD1是病毒复制需要用到的宿主蛋白,这个蛋白在人里面多,蝙蝠里少,所以病毒在蝙蝠里很难复制,蝙蝠携带病毒却不发病。简单的说,把MTHFD1作为靶点而后发现了carolacton可以作为病毒的抑制剂。B 抑制剂不是疫苗,不是解药,对传染病毒后的症状会有抑制作用,当然对治疗会有作用,但是在没有疫苗前抑制剂只能减轻症状,抑制病毒。能够最终清除病毒的只能是自身的免疫力,换句话说,這種藥物的效果對於不同免疫力的人來説可能不同,對有些人可能不管用 。C carolacton是抑制剂,距离合成药物的生产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因为要经过临床试验。只能说是提供了一种技术方向。

那么这篇文章发表的目的就十分明确了,就是要给不懂科学的公众来看的。但是这也把许多重要的人物和机构暴露了。

论文涉及主要人员和单位

我们先看看前面文章中已经介绍过的一个关键人物 王林发的个人简历:

1978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今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982年,赴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留学,1986年获生物化学、分子化学博士学位。

1989年,取得博士后学位,同年赴澳大利亚,主要从事基因克隆,分子诊断、抗体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1989年5月赴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生化系工作。

1990年12月起,王林发任职于澳洲联邦科工组织(CSIRO)动物健康研究所(AAHL)。

1995年,被选为CSIRO杰出青年科学家。

1996年,又获“澳洲杰出华人科学与工程”提名奖,同年成为澳洲动物健康研究所最年轻的首席研究员和课题主任。曾任高级首席科学家和联邦科工组织的CEO科学带头人(CEO Science Leader)。

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时,王林发先生应邀参加“百名博士观光考察团”,四进人民大会堂,两进天安门广场参加盛典。

2003年,SARS肆疟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时,他应世界卫生组织邀请,于8月份来华考察SARS疾病预防工作。 [2]

2010年,当选为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

在过去十几年中,王林发博士在新生病毒及新生感染性疾病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在Hendra病毒、Nipah病毒和SARS病毒等方面的研究,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过去的10年内,他在Nature、Science、PNAS等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SCI论文100余篇,他曾作为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成员,回国进行“SARS病毒溯源”的考察研究,并与国家卫生部、科技部、农业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有关领导会面。他在SARS溯源、追溯Hendra和Nipah病毒与动物及人类的关系、蝙蝠分子免疫学等领域引领全球科学研究方向。

2001年上海年鉴“海外上海人”中记载了十位有杰出成就,为祖国作出积极贡献的海外华侨和华人,王林发名列其中。

2000年王林发被聘为上海市海外联谊会理事。

2020年2月2日科学网发表的一篇对于王林发的采访同样引起我们的注意:

舆论很疯狂!不能完全依赖CDC!新加坡教授王林发专访

北京时间1月31日凌晨,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疫情确认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

同时,世卫组织高度评价了中国疫情控制。但在国内,随着“甩锅”大戏不断上演,各种质疑和争论之声此起彼伏。

同样在1月31日,新加坡宣布成功复制出2019-nCoV,成为继中国和澳大利亚之后,第三个取得这项成果的国家。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是曾参与中国SARS研究的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教授、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王林发。

“国内的舆论很疯狂。”1月31日,表示自己“极度忙碌”的王林发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指出:传染病暴发时,政府部门应立刻组织起一支“应急国家队”,而非完全依赖中国疾控中心(CDC)。

《中国科学报》: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此次疫情控制给予高度评价,但国内出现一些质疑声。你对此次疫情应对如何评价?

● 王林发:

同SARS相比,这次的疫情应对显然更好。尤其是在确认有“人传人”之后,应对措施很及时,信息公开程度也很高。但是1月21日是个分水岭,在此之前的表现是有问题的。

虽然现在的舆论很疯狂,但我认为中国科学家在这次疫情中表现很好,另外最早的发现工作是临床医生做出来的,这么有意义的贡献不应该被忽视。

《中国科学报》:疫情控制和这期间的科研工作、论文发表是否存在矛盾?

●王林发:

科研有一点“竞赛”很正常,其他国家也是如此。我认为这次最大的教训应该是加强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而不是完全依赖CDC,因为中国大部分科学家都在CDC体系之外。

例如,我是研究蝙蝠和蝙蝠病毒的,我同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有长期深入的合作,在我看来,他们是蝙蝠病毒的世界顶级研究机构,但同样也不在CDC体系中。

传染病暴发时,政府部门应该立刻组织起一支“应急国家队”,这样其他机构可以和CDC平等地参与、协作。如果掌控得好,疫情的应对和研究应该相互促进,这样在疫情应对过程中的科研才是积极、有意义的。

同时我非常不赞成对任何科学家个人的人身攻击,这完全是在帮倒忙。我想强调这是一个国家应急体制的问题,不是个人的问题或责任。

《中国科学报》:新加坡也出现了新冠病毒疫情,现在情况如何?

● 王林发:

新加坡的第一例新型肺炎确诊病例发生在1周前,因此,成功复制新型肺炎毒株是新加坡为应对不断演变的疫情迈出的关键一步。

我们的研究是同中央医院、新加坡保健集团下属医疗中心、国家传染病中心(NCID)和卫生部紧密合作,从受感染病人的临床样本中复制出2019-nCoV。

我们的合作从一开始就很透明,并已有不小收益。

《中国科学报》:2004年实验室泄露事件之后,SARS病毒研究全面停滞,你如何评价?SARS之后,中国建立起监测信息直报系统,重点监测各类传染病,此次却似乎没有发挥作用?

● 王林发:

确实,2003~2004年,有3家实验室发生了SARS病毒泄露,造成了一定危害。但是,总体来说,我认为从此之后就禁止SARS病毒的研究有些反应过度。

但是,中国SARS之后建立起来的监控报告系统还是很有用的,比如它在禽流感暴发中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次疫情中我认为也发挥了作用。这次的主要问题在于,在当时有限的信息下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行动。

《中国科学报》:你对蝙蝠有深入、持续的研究,在SARS疫情中也参与了相关工作,你认为此次病毒是否来源于蝙蝠?

● 王林发:

跟17年前相比,中国的科研实力大大提升,所以这次我没有被邀请参与中国新冠病毒的研究。但我个人认为,这次的新冠病毒极有可能还是来源于蝙蝠。现在只有耐心等待结果。

2005年,我与武汉病毒所研究员石正丽等人合作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主要结论是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蝙蝠SARS样病毒与人SARS病毒基因组序列同源性达92%。

但是,直到8年以后,石正丽团队才在云南一个蝙蝠洞的菊头蝠粪便里分离出一株类似于SARS病毒的活病毒,与已知的SARS病毒具有高度同源性,这项研究清晰地揭示了SARS病毒的来源。

这次也类似,石正丽团队现在已经找到一种一致性高达96%的蝙蝠基因序列。我想告诉所有人,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普通大众,请耐心等待,科学家最终一定能证实它的来源,我认为极有可能还是蝙蝠。

事实上,蝙蝠和病毒有很好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已经存在几百万年了,早在人类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我们最近的研究证实,蝙蝠是一种神奇的群居哺乳动物,人类可以从它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我有一项新加坡政府资助的研究,课题取名为“向蝙蝠学习:从基因组学、病毒控制到抗癌”。蝙蝠本身并没有错,它们同病毒和谐健康共处,是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改变了环境,导致越来越多的动物病毒感染到人类。

相关专题:聚焦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王林发的这篇采访除了给我们透露了很多重要的信息外,最主要的是要通过对他的专题采访,这位著名的科学家传递一个信息,和发现抑制剂的文章传递的信息一样,就是这次新冠病毒不是人工合成的,是源于自然界的蝙蝠,他在2005年研究的SARS起源于蝙蝠,这次依然是这个结论,另外还有一种结论就是中国政府是没有责任的,有世卫组织做证明,2004年曾经发生过三起SARS病毒实验室泄漏事故,这一次仍然可能是实验室泄漏。并且因为2004年的SARS病毒泄漏,SARS病毒研制工作全面停滞。

在我们已经明确了病毒一定来源于实验室人工合成的前提下,王林发的这种表述意味着什么?他的研究团队所作的抑制剂研究发现意味着什么就一目了然了,一个谎言要用一千个谎言来掩盖。

我们继续来挖掘这个王林发。王林发,是最早出现在SARS病毒的研究中,同时也出现在2016年的猪瘟试验中(见前文),那么出现在2003年SARS病毒研究和2016年的猪瘟试验中的关键研究者和机构还有那些?我们把前面相关表格调到这里:

2003以后所有发现的冠状病毒列表

2003年SARS爆发后中科院系统对冠状病毒研究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人员名单

地理位置

通过这三张表格可以揭秘了:如果王林发和清华大学发现抑制剂的报道是一种故意掩盖的话,以王林发的身份和地位发表这种可以说是无聊的文章欺骗不懂科学的人只能理解为这个组织开始贼喊捉贼或者做贼心虚了。那么王林发2012年移居新加坡之举就值得注意了:2012年,王林发移居新加坡,任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新发传染病中心主任。

而在第一张表格中出现的发现冠状病毒最多的香港团队正是学术委员会名单中香港大学管轶所领导的团队和我们在猪瘟疫情文章中挖掘出的袁国勇团队,他们的名字是: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香港巴斯德研究所。

而学术委员会中清华大学的陈应华是武汉大学病毒系的学生,最终成为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的党委书记,张林琦就职于清华大学医学院,在郭德银的回忆文章里曾经提到田波对于这位青年才俊的引荐作用。至此清华大学在解药团队研究中的作用和真正领导者浮出水面,而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以及饶子和的研究全部和抑制剂的研究相关。在这份名单中,还有一个人张先恩,他也同时出现在武汉病毒所研究员的名单里。清华大学、王林发、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香港巴斯德、香港大学这种交叉的人员关系和协同研究同一类病毒的事实重复出现只能说明一个事实,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

我们再看看上海的四名教授和院士:王红阳、陈凯先、赵国屏和袁正宏。下面的报道中,他们将依次出现:注意,这个名单中还会出现杜克大学的一位教授王小凡。也就是在上面抑制剂文章中的美国合作单位,杜克大学。

2016年10月22日,复旦大学药学院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在张江校区行政楼大报告厅隆重举行。千余名海内外校友欢聚一堂,与各界嘉宾和在校师生一道共同庆祝药学院80华诞。与纪念大会同时举行的还有院庆音乐会、前沿科学高峰论坛、药事监管科学论坛、药学生涯发展论坛和院庆文艺晚会等多项活动。

前来祝贺并参加纪念大会的嘉宾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中国药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上海市科协主席、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大鹏和陈芬儿、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和张学敏、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王小凡、德诚资本董事长崔相民、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革和艾森生物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晓等学界领军人物和创新创业成功人士;沈阳药科大学副校长宫平、北京大学药学院院长周德敏、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院长郝海平、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党委书记方云、山东大学药学院院长刘新泳、浙江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娄小娥、中山大学药学院院长胡文浩、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卫东、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副院长陆伟根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办公室主任石岩森等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代表;美国安捷伦科技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陈亮、上海医药集团药品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东明、上海中西三维药业有限公司新业务发展部经理余坤娇和美国珀金埃尔默公司亚太区总监严洁敏等企业界代表;复旦大学副校长张志勇、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夏景林、脑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陈靖民,以及上医校友会会长彭裕文、副会长程刚和上医校友会药学分会会长熊仿杰等校领导和校内机构代表。

“前沿科学高峰论坛”邀请了科学大伽做学术报告,他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赵国屏院士、中国工程院王红阳院士、中国工程院宁光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施扬院士(复旦大学药学院1978级校友)和中国科学院张学敏院士;“药事监管科学论坛”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许嘉齐主任和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陈尧水副局长主讲;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教司吴沛新副司长参加了上述学术论坛。“药学生涯发展论坛”则以对话的形式由在不同行业取得优异成绩的五位校友,即上海健康医疗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总监李结兵、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亚平和宣利江、上海伯毫医学检验所总经理薛迥和上海毕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杨景瑞,和与会学生进行互动,畅谈职业发展,交流事业心得和倾诉人生感悟。

而袁正宏,正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

通过2016年的这次庆祝大会中,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单中上海籍院士和教授的集体亮相以及2007年初诺和诺德无偿捐赠给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50万个样品小分子化合物库的事实表明一点,真正的大老板只能是江绵恒和他背后的江家以及中共盗国集团的主体我们通常所说的上海邦。

严格的说,上海帮是不准确的,因为江绵恒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江家的利益,上海那一群人的利益,而是整个中共核心集团的利益,执行的沉船计划不是仅仅代表个人的,而是组织的,只不过这个组织的统治结构就是一种高度集权和化,这是CCP的规矩,或者可以理解为在一个黑社会老大领导下,但是分赃是必须的。

所以武汉病毒研究、抑制剂研制的核心、澳大利亚的王扶林、新加坡的国立大学、以及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新发传染病研究中心、香港巴斯德、还有上海巴斯德全部指向这个幕后的操纵者,至此,前面的那张表格终于可以补充了:

生化武器超级战队

如果这个表格表明的是一种真相的话,那真是惊天的秘密了,那么这就是P4实验室的核心布局和核心机密吗?

请听下回分解。

本文终。

编辑 【喜马拉雅战鹰团】